2024年下半年部分涉及保障及骗取医保基金话题脉络梳理:
A.6月2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约谈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B.6月19日,国家赴吉林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C.6月23日,河南两家医院被曝涉嫌欺诈骗保;
D.6月25日,2024年国家赴山东省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E.6月29日,辽宁两家医院被曝涉嫌欺诈骗保;
G.7月30日,2024年全国深入整治骗取医保基金工作部署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H.8月4日,国家赴青海开展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I.8月7日,国家赴湖北开展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J.8月17日,山西省严厉打击五家医院涉嫌欺诈骗保问题;
K.8月22日,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北京启动会召开;
L.8月31日,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甘肃省启动会召开;
M.9月3日,2024年国家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N.9月23日,发布《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社会监督员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的通告;
O.9月25日,和田地区医疗保障局曝光3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P.9月25日,无锡虹桥医院欺诈骗保舆情引舆论热议;
R.10月6日,安徽省医保局曝光6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S.10月10日,辽宁省医保局曝光6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自2024年5月,国家在全国范围启动2024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开始,下半年飞检组已触达河南、辽宁、山东、四川、山西等多个省份,曝光、点名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多起医疗机构,医保监管力度史无前例。除官方抽查曝光案例外,媒体、网民也纷纷参与,由媒体监督、网民曝光的舆情事件多起且平均热度较高。
(三)骗保类舆情TOP榜
02
舆论聚焦
关于此类舆情,舆论场域热议话题较为多元,其一,舆论传达对欺诈骗保“零容忍”是社会共识,任何违规行为必得到严惩;其二,在技术加持下,骗保手段迭代更新、花样频出且更加隐秘,监管难度加大,舆论认为,相应的监管意识需与时俱进,打击手段需“以新治新”,严惩违规机构;其三,公众认同且支持国家开展的各类“防范、检护”工作,期望各类举措能够保护好民众的“救命钱”“看病钱”;其四,面对频繁曝出的舆情,公众表达出依然存有担忧情绪,不知道还有多少违规行为在损害自身“看病钱”。
具体舆论话题热议如下:
媒体
(一)医保基金是群众“看病钱”“救命钱”,欺诈骗保行为“需严惩”“零容忍”
人民网:守好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医保基金关系到每一位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每一分每一毫医保基金,都花在治病救人、增进民生福祉上,是正道也是大道。坚持抓早抓小、从严监管,提高监管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全链条防止医保基金“跑冒滴漏”,定能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靠、造福于民。
央视新闻:“救命钱”岂能成“唐僧肉”,让医保“蛀虫”无处遁形
国家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属于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可总有不法分子把它当成了所谓的“唐僧肉”,大肆敛财、变相牟利。记者调查发现,医保骗保花样翻新,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骗保手段隐秘、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医保基金监管仍然存在发现难、认定难等问题。
《检察日报》:“检护民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法制日报》:囤了近30吨医保药,谁在动老百姓的“救命钱”?
《工人日报》:坚决斩断伸向国家医保基金的“黑手”
在监管高压态势下,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骗保手段愈加隐秘、组织化特征愈加明显。对此,除了持续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外,也要不断创新治理举措,以科技手段“无死角”地查漏防冒,护牢守紧百姓的“看病钱”。让监管“长牙齿”,让大数据“长眼睛”,任何伸向国家医保基金的“黑手”,都必须被坚决斩断!
新京报快评:3个月开了15年的药,斩断以药骗保产业链
马上评:骗取医保、对抗检查,“疯狂”的医院必须付出代价
用虚假的影像资料骗取医保资金,这是动了老百姓的救命钱;医院用子虚乌有的影像检查,来套取医保的真金白银,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对民营医院本身不应该戴着歧视的有色眼镜,但是,行业内的害群之马必须尽数铲除:谁贪了老百姓的救命钱,就让他们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二)骗保手段迭代更新,监管难、惩治难,防范意识需更新,打击手段需“以新治新”
新华每日电讯:警惕“回流药”骗保呈职业化倾向
近期,媒体调查发现,“回流药”骗保呈现职业化倾向,值得警惕。医保制度是国家为人民群众构建起的一道健康“护城河”。但是,“回流药”骗保现象犹如白蚁,一直是这道“护城河”河堤的隐患。一些利欲熏心的药贩子通过“高价回收”等方式,变相回收参保人享受医保报销后所购药品,将药品再次销售并从中牟利,其行径不仅逾越了法律红线,更挑战道德底线,必须坚决打击。
央视新闻:如何织牢织密医保基金的监管网?
到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的先进监管方法强调这种智能审核,出现数据异常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监管到,能够及时溯源到违规的主体。同时,无论是市场监管局、医保局,还有卫健委,作为主管部门也应当及时加强监管,做到联合监管。
《北京青年报》:精准打击欺诈骗保须充分发挥大数据威力
医疗大数据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进行智能对比,可以发现医生在住院病历上对处方用药没有进行分析,或者进行了遮掩,不符合诊疗逻辑的行为就会浮出水面。全面普及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并确保医院的处方都要经过这一平台流转,则能将患者在医院和药店之间的所有用药都一并纳入监管,患者很难钻信息不通的空子欺诈骗保。
《中国青年报》:审计医疗医保资金,只能强化不能减弱
鉴于医药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对社会危害极大,审计监督在捍卫医药领域资金安全、促进资金规范使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的审计工作只能强化不能减弱,对医疗医保资金的审计监督可以考虑适当前置,争取提前发现违规迹象,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民公安报》:用科技手段发现骗保行为
新京报快评:一人两年买药超百万,警惕药店借“特药”骗保
药店欺诈骗保具有特殊性,理当作为监管的重点。针对常见药要展现监管的广度,但“特药”或罕见病药等特殊药品,也不能因为属小众药品而疏于监管。并且,欺诈骗保的花样仍在不断翻新,监管也应该持续更新方式,无论欺诈骗保手段如何演进,都应该有针对性更强的监管举措,从而及时封堵药店骗保新漏洞,进一步维护好医保基金的安全。
(三)飞检行动、“驾照式积分”等举措是守护医保安全的“利剑”,倒逼医疗机构自检自纠、合规经营
《法制日报》: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守护群众看病就医“钱袋子”
《北京青年报》:“驾照式记分”细化处罚机制,守好群众“救命钱”
社评:“驾照式记分”,骗保就该处罚到人
新京报快评:医保“三码合一”,守护好民众“救命钱”
医保“三码合一”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还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杜绝回流药,骗保等不法行为也更容易被监管发现,守护好民众的“救命钱”,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一次管理与服务理念的升级,其带来的高效、便捷与安全,值得期待。
(四)欺诈骗保舆情频繁曝光,担忧打击欺诈盗用民众“救命钱”任重道远
马上评:还有多少黑药店、假处方在欺诈骗保?
近年来,各级医保部门对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明显增强,一批涉嫌欺诈骗保的机构被解除协议、移送公安。医保基金是“看病钱”“救命钱”,决不能变成“唐僧肉”。无论是保障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增强医保制度的公信力,有效守护好医保基金的安全都越来越重要。这背后,考验的还是法治、社会治理能力,针对此类问题,预防、查处欺诈骗保,地方医保部门首先要“长牙”。
网民
(一)“谴责”“担忧”
(二)“严惩”“零容忍”
03
风险研判
经上述热点舆情分析可知,随着国家对骗保行为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监管高压态势已然形成,医疗机构和医疗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和市场变化,医疗机构及企业需提高对骗保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合规经营,同时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管理、应对机制,已实现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