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法治化的历程与成就宗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这表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管理宗教事务,已成为我们党对待与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方法。在这一背景下,全面回顾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提供历史观照。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经历了从依据政策管理到法制化管理,再到法治化治理的发展历程。在三个不同阶段,宗教工作在制订政策法规及工作重心等方面,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阶段(1990年-2012年):宗教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及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依法管理宗教和加快宗教立法的任务。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制化建设的需要,宗教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一系列单项行政法规先后面世并开始实施。例如,《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1991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1994年)、《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1994年)、《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1996年)等。2004年,第一部综合性宗教行政法规——《宗教事务条例》颁布,表明宗教开始从依规管理向依法与依规管理并举的方式转变。如何建立我国宗教管理的法制体系、宗教法制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原则方法、宗教立法的主要内容、宗教法规与宗教政策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阶段思考的主要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有力促进了宗教管理法制化建设进程。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宗教工作进入法治化治理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先后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我国政府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宗教工作树立了全新的价值标准和管理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解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2017年9月公布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新修订《条例》),标志着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成就

新修订《条例》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针对现阶段我国宗教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在2004年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基础上通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该《条例》蕴含法治理念及法治化治理原则。

第二,新修订《条例》制定了保护信教公民合法权利的一系列法规。宗教活动的开展有赖于人、财、物等基础性条件。是否建构相应的法律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保证信教公民开展宗教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是判断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的重要依据。新修订《条例》中的诸多新增条规,体现了对信教公民基本权益的尊重。具体而言,其一,新修订《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宗教财产权属及具体权益问题。其二,新修订《条例》明确了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资格。其三,新修订《条例》增加“宗教院校”一章内容,就宗教院校的申报与审批、应具备的条件、校址与校名变更、培养目标、学制与办学规模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为有序培养宗教人才、传承宗教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克服宗教专业人才短缺、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

新修订《条例》给信教公民及其宗教活动提供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法律支持,信教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藉此得到制度层面的承认与保护。当然,在切实保障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新修订《条例》也针对宗教财产的正当用途、宗教团体的税务登记与纳税义务等问题,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办法。“保护”信教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与“规范”宗教团体的法人民事主体行为,正是法治国家通行的“权利”与“义务”对称原则的体现。

我国现阶段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现代转型。相应地,作为国家治理有机构成部分的宗教工作,自然也面临现代转型的艰巨任务。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宗教管理方式经历从政策管理到法制化管理,再到法治化治理的三个发展阶段,正是国家与社会现代转型在宗教事务领域的体现。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宗教工作法治化进程,是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大历史使命,意义十分重大。(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THE END
1.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区别?如题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4fcae295cdcbef7bc471738823d6479.html
2.法治和法制现代化法治和法制现代化本文内容: 法治和法制现代化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法治的基本含义 法学界通常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概念,“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而人们遵守的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法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二是制定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 (一)从现代意义上讲,“法治https://edu.iask.sina.com.cn/jy/38lq0IS1Etw.html
3.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与“法治化”辨析机构编制“法治化”的提出,不是否定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恰恰相反,“法制化”是“法治化”的前提,只有夯实基础,健全机构编制法制体系,包括组织法治、程序规则和制度标准等,逐步实现机构编制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机构编制科学、规范管理的目标。https://www.shbb.gov.cn/bzglyj201004/2272.jhtml
4.做好新时代信访法治化工作10篇(全文)(一) 环境信访工作的法制化 信访法治化建设途径需经过不断推进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实现信访法治化, 最大程度的体现全面综合性。一方面, 宏观层面, “跳出信访看信访”。需要靠我国各项体制法治改革。另一方面, 微观层面, “就信访看信访”。其特点是信访各项具体制度自身的法治化建设。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u1sk2co.html
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区别在于,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而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的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的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而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制度化方面,而法治则制度意义与实质意义兼有。法制强调“以法治国”https://news.eol.cn/lzmzl/202211/t20221107_2254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