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利用生活资源并构建生活实践平台,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的养成,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有道德、懂法治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生活化教学则强调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体会、实践,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一、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主要集中在对周围生活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的形象思维上。生活化教学能够将课程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契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例如在讲解“爱护环境”时,学生能从身边的垃圾处理、公园环境等生活现象中迅速理解其内涵。
(三)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践行。只有在生活中运用道德和法治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在学习“友善待人”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积极践行友善行为,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巩固。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生活素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如家庭生活中的亲子关系、校园生活中的同学交往、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秩序等。在讲解“家庭中的责任”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家中承担的家务劳动、对长辈的关心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家庭责任的内涵。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1.情境教学法
2.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如在学习“邻里相处”时,学生分别扮演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展现邻里之间的矛盾与和谐相处的方式,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正确的邻里相处之道。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
2.开发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法治进社区宣传活动等,通过开展“走进社区,走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学习“社区公共生活”后,学生到社区中宣传文明养犬知识,在实践中增强对社区公共生活规则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2.多元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考核外,多元考核科目还引入了家长、同学、社区工作人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家长评价学生在家中的品德表现,同学评价彼此在校园交往中的行为,社区工作人员评价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意义
(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们通过生活化教学,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今后转变社会角色打下基础,同时也掌握了道德和法治知识。
(二)塑造健全人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培养了慈悲心、责任心、正义感等良好品质,对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当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后,他们将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走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传播正能量,从而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是顺应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理念。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生活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