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问题》2020年第5期要目刑法法治教育法学

1.儿童性虐待防治研究范式的突围:学科交叉与数据驱动

张鸿巍(1)

【主题研讨:学校法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学校法治教育的概念与性质辨析

刘旭东(5)

3.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现状、整合与共治

晋涛(13)

4.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难点、成因与突破

——以上海市六所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为例

雷槟硕(22)

【学术专论】

5.无责任能力者侵害行为防卫问题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崔秀秀、张宝(31)

6.美国社区矫正官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江山河(40)

7.论校外培训机构的“常治”与“长治”之路

陆道坤、张田田(50)

8.同伴调解教育:理念、意义与途径

窦营山、沈晓敏(59)

9.青少年冰毒吸食者复吸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许书萍(69)

10.司法案例融入学校法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戴国立(78)

11.英国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控制体系的形成及反思

王小光(85)

12.法权冲突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不公开审理的重新解释

李小猛(95)

【实践探索】

13.国家如何在场?

——国家亲权视野下涉罪未成年人服务个案的实践与反思

任文启(102)

14.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据运用

向燕(112)

作者: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人性之善恶,往往夹裹着人性之复杂。我们总是期望给予儿童更多保护、最多珍爱,亦为此付出诸多努力。然而,现实并不总是以人们期待的那样完美释出。在儿童被害的各类案件中,儿童性虐待是最令人痛心且激发民众极度愤慨的社会话题。儿童性虐待对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皆造成了负面影响,而这一影响可能是短期的、可修复的,但更大可能是长期的、不可逆的。当前,中文文献多以“儿童性侵”这一术语概化强奸、猥亵等针对儿童所实施的不法性侵行径。而在英文文献中,多以“儿童性虐待”(childsexualabuse)等词来表述“儿童性侵”,其范围可能较后者更为宽泛,包括涉及性接触和非接触行为,例如性暴露狂、向儿童展示性活动或色情制品、诱使儿童卖淫等。这些皆是各法域依法严惩的恶性违法或犯罪行为,被视为儿童性虐待行为而需予以严厉打击和重点防治。

作者:刘旭东(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学校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法学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治实践教育及法治思维教育。传统意义上,学校法治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具备充分的规范性文件及教育实践依据。未来,鉴于法律与道德的并列关系、学校法治教育之于依法治国的重要功用,以及学校法治教育的地位提升,学校法治教育应当获得独立的法育性质或地位。

关键词:学校法治教育;概念界定;德育;法育

作者:晋涛(河南大学)

内容提要: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人才。法治教育资源在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支撑价值。目前中小学对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能动性、开发手段滞后,致使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处在荒废化状态。对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进行多角度分类,可以更全面、清晰地掌握法治教育资源,从而推进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的分类具有开放的特性,新型分类会不断出现。中小学应增强主动获取法治教育资源的水平,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积极促成法治教育资源的转化,达到培养中小学生知悉法律、用法律捍卫权益的目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配合德育资源、法治事业的建设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彼此成全的关系。

关键词:法治教育;德育;遵法守纪;依法治国

作者:雷槟硕(上海交通大学)

内容提要:中小学法治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与方式上存在诸多难点。上述难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主体缺乏专业性、跨学科性与贴合性,内容被误解为记忆法律条文,以及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倾向。突破当前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困境,需要立足于此三项难点及成因分析。以“法学+教育学”的跨学科视角,直面法律的专业性需求、教育的实践性性需求,以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法律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贴合性的法治教育课程、教材设计。并且,需要明确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在于培育学生记忆法条,而在于培育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法律信念与法律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教育;法治思维

作者:崔秀秀、张宝(华东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无责任能力者侵害行为防卫问题的本质是客观违法论与主观违法论之争。在我国,全面肯定无责任能力者侵害行为的可防卫性,不仅符合正当防卫制度的刑事政策目的,不违背正当防卫的法律性质,有利于实现积极的一般犯罪预防,而且解释论上也没有超出《刑法》第20条立法的规范射程。面对无责任能力者实施的侵害行为,先行回避不是法律义务,防卫人即使明知侵害者无责任能力,仍可不回避而直接实施防卫。对未成年人等无责任能力者权益的完整保护,可以通过对防卫限度要件进行适度扩大性解释的方式予以实现。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责任能力;紧急防卫;紧急避险

作者:江山河(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社区矫正的中坚力量,是社区矫正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美国的社区矫正正规化和职业化过程是通过社区矫正官的录用和培训、维持社区矫正官的声望和待遇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社区矫正官履行职责。美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面临的问题可以为中国所借鉴,有必要提高中国社区矫正社工的地位和待遇、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重视社区矫正领域的科学评估、减少社区矫正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为了保证社区矫正的质量,中国不应当给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过高的工作量,也要保障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社区环境有利于开展矫正工作。

关键词:美国;社区矫正官;社区矫正;中国;缓刑法;假释法

作者:陆道坤、张田田(江苏大学)

内容提要:2018年以来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行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为之后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运行积累了成功经验。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校外培训机构想方设法变身以规避监管。无论是从长期性的治理角度,还是基于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角度,都需要推动“整治”向“常治”和“长治”转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法与制建设,夯实“长治”与“常治”之基;梳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构建“常治”与“长治”之依;建立灵活有机的监管机制,铸就“常治”与“长治”之器;打造以“健康码”为核心的信息平台,构筑“常治”与“长治”保障;推动内外兼顾的支持体系建设,助力“常治”与“长治”。

关键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常治;长治

作者:窦营山、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内容提要:调解是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它不但可以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它也应当纳入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容之中,成为培养法治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欧美国家早已开展了同伴调解的实践与研究。同伴调解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调解原则、调解程序以及调解员基本技能等内容的培训,来为同伴冲突的双方提供中立的第三方协助,帮助他们在没有对抗、暴力以及外在权威强压的情况下达成协议。有效的同伴调解可大大降低学校暴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的学校环境,还可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并成为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同伴调解;冲突解决;中小学生;校园冲突

作者:许书萍(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青少年滥用冰毒问题日益突出,高复吸率更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在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框架下,通过对298名青少年冰毒吸食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女性”“有其他犯罪行为”“初吸年龄”“吸毒年限”“戒毒效能感低”和“家庭支持不足”这六个因素显著地预测了青少年的复吸行为。因而,在防复吸工作中,戒毒部门和禁毒社会组织需要加强对女性、有多重犯罪行为、首吸年龄小、吸食年限长的高危者的防复吸预防,同时注重提升他们的戒毒效能感,提升家庭支持的力度和科学性。

关键词:毒品复吸;生理—心理—社会模型;戒毒效能感;家庭支持

作者:戴国立(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关键词:司法案例;法治教育;融入途径

作者:王小光(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零容忍;控制体系;恢复性措施

作者:李小猛(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不公开审理;法权冲突;司法舆论

作者:任文启(甘肃政法大学、甘肃北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内容提要:以国家亲权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司法社会工作参与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个案研究发现,我国在未成年人国家亲权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制度隙地”,致使涉罪未成年人观护体系内外均存在“国家缺位”:因此,有必要重新厘定国家亲权理论的制度建构语境,充分认识社会转型期国家在人口结构、家庭—社会关系及社会福利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特殊需要。在国家层面确立未成年人保护的国家责任,并在未成年人法治体系建构、监护权考察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的多层次中做到“国家在场”。

关键词:国家亲权;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国家在场

作者:向燕(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性侵未成年人;转述证言;类似行为;儿童被害人陈述;处女膜检查

《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一贯注重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与青少年权益保护事业的发展,杂志已经连续两届被遴选为CSSCI期刊,曾荣获法学类核心期刊称号。

THE END
1.高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践高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践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教育内容却有很大不同,前者的教育内容包括法律制度、法律文本、 法律知识等更具针对性、实质性的内容,后者则在此基础上还涉及到传播依法治国理论方针政策、培育法治思维意识等意识层面的内容,因此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更具深度http://www.xinhuanet.com/expo/20241009/b3dd88d74dbd4c31976c7e372860e593/c.html
2.法制实践(精选十篇)三、课外, 行社会实践, 触法制社会 法制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并不是单纯地对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民主与法治的精神, 并不是单纯在于让学生了解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权利与责任, 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运用及执行它们。 首先, 对学生进行培训, 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公共问题这一概念, 教会学生分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2b2139.html
3.校园法治体验式学习,塑造法治精神的实践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校园法治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塑造学生良好法治习惯的重要途径,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法治活动,深入理解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本文将探讨校园法治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实施方式及其重要性。 http://baike.njdzpf.cn/post/388.html
4.CCTV.com我们要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础工程摆上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部署和最新要求确定重点对象和教育内容,努力使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的目标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抓好《法治江苏建设实施纲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71113/105599.shtml
5.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式 法制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法制教育是指在学校和社会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法律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序良俗,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人。 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参与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12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