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07上海
我加盟开过奶茶店,加过无数的餐饮加盟群,至今未退,不得不说,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加盟项目还挺有趣的,竞争之卷,激发有创意的新项目不断推出,不过嘛,创新只停留在表层,内在的运营组织模式换汤不换药。
今天看到群里推新项目,真可乐。
在头部法律圈呆久了,我差点都忘了,高大上5A办公室的背后、西装革履侃侃而谈的精英律师的背后、动不动就几千万创收的背后,律师行业至今还停留在加盟、招商、工位、凑份子办公的阶段。
律师行业不属于特许经营业务范畴,但律所的扩展目前主流还是靠加盟。
作为一个靠加盟扩展的品牌,类似于肯德基麦当劳,以及蜜雪冰城,加盟数越多,竞争势力越大,营收也越大。
这几年加盟圈的趋势已经不是收割加盟费,而是大幅降低加盟费,靠堆管理费的数量来增加品牌收益,同时继续砸巨资招商营销,圈住更多的加盟商来供养管理费。
法律圈内,很喜欢讨论律所运营这个话题(约等于加盟招商),可惜永远谈了半天谈不到啥点上。
我想可能原因是主任们毕竟都是走高端业务的,再怎么也得端着,谈得太透彻很容易陷入特许经营行业那种“烂俗感”,把本来挺简单的模式描绘得很是”脱俗“不是件好事。
不过嘛,如果你敢于去仔细看那些法律加盟文案,那些法律咨询公司夸张的套话,你一看就懂了,甚至会惊讶这些文案难不成就是把炸鸡加盟的文字替换一下名字吧。
特许经营业务类型里,分三类。
一类是有钱都参与不了的项目,开加油站啊、供水供气供电啊。
一类是需要很多钱才有资格参加的项目,开4S店啊、星巴克啊、高端酒店啊。
最多的还有一类,就是百万内就能上车的项目,炸鸡、奶茶、瑜伽馆、小超市、健身房、美容院、儿童教培机构,等等。
三类各居各位,就算在加盟招商展里,都是不同的展区,有意加盟者会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不同的行业。
法律行业就有趣了,三类全含。
北京有些所,低调地感觉像是做慈善的,人家搞得就是有钱也进不去的业务。
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精英所,高打高举,5A整层办公室和精英律师形象总能站着把高价订单谈下来。
还有巨量的中小律所和法律咨询机构,做着金字塔底层的业务,加盟费几千就够了,甚至不需要律师证(案源推荐),这价钱,奶茶店门口挂个推荐牌,等奶茶的时候说不定就聊出个劳动争议、合同诈骗、拆迁纠纷的案子出来。
什么样的加盟项目,门槛低、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呢?
我看,多半就是那些风险高、净利低、责任大的项目吧。
为什么法律行业需要合伙制这种如此中古的管理模式,这种落后于时代很难激发管理效能的模式,不就是因为合伙人们从事的大多是高风险代理业务,需要合伙制来相互约束和相互监督,不然太容易出事了。
相较于规规矩矩谨小甚微经营的律所,毫无约束有限责任的法律咨询机构,确实更容易出圈,但也更容易出事。
其实不是律所的加盟律师概念,几乎全部奔着发展案源渠道下线。
发动群众的力量,线上的IP号就是刷流量、博热点、精益转化,而线下的门店就是刷点位、博进店、精益复购。
走群众路线的套路,和精英律师的套路,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这些法律服务机构,办案的人到底是谁并不重要,实话说,也并不需要多么的牛逼专业。毕竟和一线监管和执法机构对抗时,专业的吵架能力才重要(简单说就是吵架不骂脏字),专业的法律知识其实其次(毕竟一线同志们对法律理解也有限)。
可见,从组织架构上,法律服务机构的套路,和精英律所的套路,里外都无关。
真搞不懂,律所怕这些机构为的是啥?
除非律所的客户和这些机构的客户发生了竞合,一个律师的客户也会在街边随意走进一家门店咨询法律服务吧。你看,链家不怕同一条街的小中介,你一个律所律师为什么要怕法律服务机构呢?你应该琢磨的是怎么把你的客户换一批,而不是天天批判不是你对手的对手。
虽然超过70万的持证律师,相对于14亿人口,沧海一粟,但加入法治文明度这一考量因素,70万持证律师+200万无证的法律服务从业者,并不少。
缺的是案源,或者说缺的是能赚到钱的案源。
加盟招商的目的是拉开案源捕捉网,捞进来再分类分权重,一部分可能因为支付力和执行可能性而直接放弃,一部分只是信息差有经验的人一会儿就办好了,还有一些提炼出来给律所,那种有难度、有专业要求、有复杂度的案子。
这么看来,律所反而应该和这些法律机构合作,不然律所的案源枯竭是迟早的事,律所可以抛开律师人身依附性而拿到一些纯粹的案源,这不正是很多律所主任最想看到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