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egalScience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其老师早年提出来的“哲学王之治”,而是主张法治。例如,亚里士多德经常设问:“由最好的一人或由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其自答说:“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这是因为人性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可靠的。正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理想的贤人来进行统治,所以才选择了法律和法治,换言之,就是因为找不到靠得住的人,才选择靠得住的法律。因为任何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如果没有外在的力量制约,容易混入兽性而丧失理性,这样,法治也就成为我们目前最好的、也是最不坏的统治方式。

在法治的概念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法治的定义是人们所熟悉的,即“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在这里,“良法”和“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这一诠释,奠定了后来西方法治思想的大致走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经中世纪,到近代、现代的所有法治思想的进路都只不过是对这一法治思想的发挥和阐释而已,没有偏离亚氏所设定的法治框架。

法治是一种最不坏的治国理念还表现在部门法的具体规定当中。例如,在刑法中,年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事实上,依靠年龄的大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不是最科学的,也不是最能实现公正的。例如,一个差一天就满14周岁的人与一个刚满14周岁又一天的人去实施杀人行为,前者由于差一天不认为是犯罪,后者就是已满14周岁而构成犯罪,这对于被害人和社会而言其实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平等的,因为这两人在对自己行为事实和危害性质的判断上很难说存在着差别。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上,最能体现实质公正的方法应该是采用测试具体行为人的智商高低,而不是根据年龄大小。但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司法的成本,而且几乎不可能完成。权衡利弊之下,世界各国在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上都是根据年龄。由于有了法律的明确规定,哪怕行为人差一天就已满刑事责任年龄也不能就此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这就是推行刑事法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人类的局限,也是法治的无奈。

对此,西方国家开始反思这种法治模式,并进入了实质法治的时代,“自由法运动”和“利益法学”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但这种法治形态在实现个别正义的同时,往往不能保障一般正义的实现,于是,人们开始进入了一个由相结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既强调法律规则的刚性要求,又强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和法律解释权,法官在解释法律的时候,不能仅仅实行形式解释,还要进行实质解释,不仅要保障一般正义,也要保证个别正义。“法律目的论”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法治时代,要求法官要懂得调适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之间的紧张关系。现代法治发达国家正在从形式法治的时代走向实质法治进而进入形式与实质法治相结合的时代。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

THE END
1.形式行政与实质行政政策解读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的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形式法治就是要求统治者以建立法律为法治内容的核心; 实质法治就是要求统治者在法治框架内必须允许人民对法律内容进行评价。 2、代表意义不同: 形式法治以追求法的安定和法律统治为目标的法治,它是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反映法的统治的法治,它最大限度地信奉法律的权威和作https://www.110ask.com/zhengce/271394982886649342.html
2.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兼论法治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区别【摘要】: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XK20050100I.htm
3.法治和法制现代化2、在古代,法的功能主要是刑罚,是威慑工具,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现代法治的核心是确认和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因此,中国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关键在于,古代法治是君主用以统治臣民的工具,而现代法治是以民众的意志约束国家权力,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二者从形式上讲都强调重视法的作用,但根本目的有质的差别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tpgj84.html
4.形式法治实质法治第一部分从专门论述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入手 ,分析形式法治的一些基础性概念;第二部分则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西方法治发展的进程 ,从而归纳和总结出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法治的发展是法律形式理性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法治的形式合理性要求 。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的国情阐明我国强调法治形式合理性的意义 。 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wmgw/399259/
5.法治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功绩,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蜕变.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对于法治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内涵,以及两者在法治建设历史进程http://www.yidu.edu.cn/103240/detail/article/580ec30dede4201a7fc6319a.html?q=apdl&uorg=999999
6.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没有哪个实质性法治,是可以逃脱形式法治的规律去实现的,你们专家看到的形式法治,恰恰就是实质性法治的表现形式,那种发达文明对法治形式的认同和遵从,才是一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法治精神。 实质法治,作为法学家进行理论探讨和法治革新是可以的,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如果因为追求实质,而频繁地修改法治形式(法律条款),是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04/15/17526509_422452581.shtml
7.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故,在本质上,实质课税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 形式法治要求法律的实质课税主义,实质法治要求经济的实质课税主义。在推进税收法治的当代中国,基于对“利维坦”的怵惕之心,在大国家、小社会和强行政、弱立法、小司法的基本格局下,慎重对待经济的实质课税主义,坚守税收法定原则,理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定位。 https://wap.cnki.net/lunwen-1010120484.html
8.实质法治:寻求行政判决的合法性二 分析框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 三 结构安排和概念辨析 第一章 形式法治的建构逻辑 第一节 行政法治的基本信条 第二节 我国形式法治的运作体制 第三节 形式法治下的“法”概念 结语:形式法治的成就和局限 第二章 法治理想下的司法困境 第一节 行政诉讼撤诉考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请示考 结语:呼吁一个独立、权威https://www.ilawpress.com/book/detail?id=314564096248775174&t=book
9.实质意义的法治体现形式意义的法治,二者被结合在法治的统一体中。【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 )的形式确定下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晶状体的实质由( )组成。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 )工作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https://www.shuashuati.com/ti/e9b00f47d3ad44859b55716f0035c084.html?fm=bdbds9b984b76e7548f77ef8e8829ee766c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