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精神滋养青少年成长光明日报

“管它红灯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让人们在调侃之余,又不得不深思:从小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为何仍要违反交通规则?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中国式过马路”归根溯源还是在于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信仰的缺失。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法治精神的种子如果不能从小在他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并滋养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那么依法治国将成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从“融入”到“纳入”,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微小变化,更是蕴含着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的飞跃、内涵的丰富和领域的拓展。

一、坚持育人导向,推动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转变

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首先要求回归育人本真,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从一般普法向系统教育转变。长期以来,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缺乏系统设计,实践中常常沦为阶段性、走过场的普法活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就是要在青少年时代对每一位社会成员开展系统的法治教育,发挥学校教育持续性、渐进性、专业性的优势,引导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从注重法律知识传授向注重法治精神培育转变。法治教育本质上是法治信仰的通识教育、养成教育,在法律知识普及的基础上,更要传递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明白法律“是什么”,而且理解法律“为什么”,并能用所学指导生活中“怎么办”。

从预防犯罪的消极守法向崇法护法的积极守法转变。法制教育模式下,更加强调守法义务,对教育目标设定和教学环节设计,以预防犯罪及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为主。法治教育模式下,则强调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性,使青少年懂得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绝不滥用权力,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二、坚持遵循规律,推动从学段割裂到循序渐进转变

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形成分层递进、纵向衔接的法治教育体系。

要根据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整体设计教育体系。法律知识浩如烟海、法律条文变动不居,教学课时又是有限的。因此,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围绕“培养知法、守法、用法、信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目标,在法律知识体系中进行内容筛选、系统安排。有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常识,需要在不同学段重复安排,不断加深;有些内容专业性强,或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可以简化、淡化或省略。

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找准各学段的教育重点。每个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意趣是不同的,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也要有所区别和侧重。如小学阶段,主要以“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进行法治的启蒙教育;初中阶段,以“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基本的普法教育;高中阶段,以“形成初步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训练;大学阶段,以“培育法治信仰”为主要目标,着重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的理解。

三、坚持全程渗透,推动从灌输说教到潜移默化转变

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不仅寓意法律平之如水,也蕴含法治教育温润如水。通过开展全方位、多纬度、渗透式的法治教育,使法治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践行。

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进一步凸显法治教育。德育课程是法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其中进一步充实法治教育的内涵,增加法治教育内容比重,分层次、分阶段、系统化开展法治教育。鉴于中小学课时有限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现实矛盾,可以把法治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根据法治教育系统性、专业性的需要,可以采取一门课程两套教材的做法。

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学科渗透。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如语文课的作品中有大量法治教育生动案例,生物课是进行环境法律教育的有效载体,体育课中规则意识的培育无处不在,等等。要用好这些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治精神的双重收获。

与法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青少年学生是学习主体。法治教育要走出说教式灌输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和观察思考。法治教育更要体现平等公正、协商民主、理性思辨等法治理念,从“身边事、眼前人”讲起,寓教于乐、晓理于行,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产生思想的共鸣,进而成为行动的自觉。

四、坚持协同推进,推动从各自为战到整体规划转变

法治教育是个大系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成为法治教育的短板。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整体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二是师资保障。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鼓励高校探索设立法治教育专业硕士方向,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建立法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也要充分发挥司法部门以及高校的法律专业工作者和大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的力量,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

三是资源保障。整合教育学和法学专家力量,编写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且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所掌握的教材。推动各类法治教育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司法活动提供便利。引导大众传媒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公益性基金,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四是质量保障。建立专门的法治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价监控机制,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

教育奠基法治中国的未来。从青少年抓起,用法治精神滋养他们的成长,让敬畏规则、崇尚法治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与信仰,“中国式过马路”才能逐渐成为历史。

THE END
1.从法制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是2014年1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燎原。 书名 从法制到法治 ISBN 9787549559572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20 作者 程燎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内容简介 编辑 1、司法部2000年优秀科研成果唯一的一等奖,十五年后修订再版,重磅回归。 https://baike.sogou.com/v84245924.htm
2.从法制到法治书名:从法制到法治 作者:程燎原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1999年9月 入库时间:2002-5-17 定价:20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书号:5036-2822 书名:从法制到法治 摘要:本丛书的立足点既非“西方中心主义”,也非“中国中心主义”,而是以现代法治的普世价值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3447
3.《从法制到法治》(程燎原)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从法制到法治》,作者:程燎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从法制到法治》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从法制到法治》,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3931.html?point=comment_point
4.从法制到法治分享到: [摘 要]: “法制”与“法治”有不同的历史给定的内涵;“法治”有不同于“法制”的价值特征、制度特征、形式特征和演变特征;走向“法治”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主 题词]:法制; 法治; 法治的特征 [作 者]:陈卯轩 [作者所在单位]:西南民族学院法学院 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4b6e0ede4fe1a84001a86.html
5.从法制到法治(2014年增订版)(豆瓣)代表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与王人博合著)、《从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等。1989年与王人博合作《法治论》,是19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 目录 ··· 引言 一 开辟一个新的时代:民主法制化 (一)从历史深处走来:对共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35370/
6.从法制化到法治的实现法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法制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谓“法制化”,是指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主要活动经由法律制度规范、调整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使之按照合理、高效的现代原则运行并向法治国家迈进。从法制化到法治的实现是一次深刻的社会http://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6272
7.从“法制”到“法治”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而且也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人民 关键词: 民主政治, 法治主义, 法治国家 引用本文 曹建明. 从“法制”到“法治”[J]. 探索与争鸣, 1997(12): 4-. 使用本文 0 https://www.tsyzm.com/CN/Y1997/V1/I12/4
8.从“法制”到“法治”体现依法治国内涵□本报记者蒲晓磊今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督促各类主体积极履行普法责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JV4mE
9.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统称,而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 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http://www.bjqx.org.cn/portal/sites/site-111/qxweb/dzk-four/bjqx/n415830c1379.asp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