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实施制度基础更为牢固精细化程度愈发增强——人民政协网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显示——

“法治实施的制度基础更为牢固,法治实施精细化程度愈发增强,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7月7日,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红霞在《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实施”专题研讨会上发布2023年法治实施报告时如是说。

2023年,中国法治实施呈现两大突出特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法治实施各领域取得诸多新进展。王红霞表示,总体来看,这一年中国法治实施呈现出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法治实施的制度基础更为牢固。过去一年,重大法律制度密集修订,配套制度规则不断健全;环境、卫生、教育、社会领域新法频出,为法治实施提供了更加完备、更加科学的规则基础。

二是法治实施的精细化程度愈发增强。各领域执法和司法办案一方面更加注重“相同情况相同对待”,努力寻求法律实施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着力探索“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从分级分类监管到裁量精细精准,从认罪认罚从宽、首微违法轻免,到恶性违法行为的重点整治严厉打击,法治实施的精确性、精准性显著增强。

2023年是我国宪法实施与监督取得标志性进展的一年。报告指出,“全国人大修改立法法,进一步完善了立法权限与立法程序规定,丰富和发展了依宪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继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动国家机构改革,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宪法监督方面,立法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合宪性审查制度。《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以立法性决定的形式为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了更高位阶、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宪法监督具体工作走向普遍化与规范化。

法治实施各领域取得诸多新进展

具体来看,民商法方面,报告强调,“2023年,民法实施中的一件大事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不仅填补了合同法实施制度的空白,还进一步完善了合同法实施制度。”

民法实施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通过公正审判、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典型案例等多重手段,在保护民生、发展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取得成绩。而诉源治理、执源治理和访源治理成为民法实施的重要方式。加强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消费者、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等主体权益保护成为民法实施的重要目标。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全链条保护进一步强化;支持、壮大民营经济,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商法实施的重中之重。

行政法实施方面,报告指出,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纠纷解决机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增强,社会矛盾纠纷的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进一步发展。

从行政法实施的内容来看,行政许可规范化持续推进、证明事项逐步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内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改革强化了婚姻登记服务效能。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在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同时明确了替代监管措施,强化了制度监管。

经济法实施方面,报告认为,“国家重视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以法治方式助推经济回升向好;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监管进入常态化阶段,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系统推进,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刑法实施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在主旨演讲时提到,我们国家刑事法治在促进国家的大国法治,在真正保障人权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刑法实施继续保持轻罪案件总体增加、重罪案件总体下降的良好势头,命案发案率、涉枪暴案发案率和涉恐涉爆案件发案率等数据持续向好,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同时,随着我们司法改革的持续推进,刑事案件的认罪率也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从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实施来看,我们现在能够享受一个非常安全的社会,与刑法、刑事诉讼法严格、有效的实施分不开。”

在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谈及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时,自豪地表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的法治实施成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纳入了2024年立法计划的预备项目中。这个法律如果通过,将成为全世界第一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专门性立法,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法治作品。”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把依规治党作为管党治党基本方式”的重要指示,迈上新征程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依规治党迎来巩固、拓展、提高新任务。

报告指出,2023年,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取得新成效;国家针对金融、国企、高校、体育、烟草、医药等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反腐败系统整治、全域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医药健康政策推陈出新,医药领域监管呈高压态势,乡村医改助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化,保护受教育权的司法实践进一步发展;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涉外法治实施体系协同性、效能感进一步增强,中国开创了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新局面。

社会整体数字化带来法律新挑战

“2023年中国法治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挑战。”王红霞表示,社会整体的数字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律实施效率的更高期待。

THE END
1.律政司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的法律制度建基於法治和司法獨立的原則,其憲制框架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制定的《基本法》。根據“一國兩制”原則,香港特區的法律制度有別於中國內地,以普通法輔以成文法為基礎。所有香港現行法例均可在網上的電子版香港法例網站查閱。 https://www.doj.gov.hk/chi/legal/index.html
2.法治与制度的关系法治与什么是不相容的 原创 朱海就 我们可以先给出答案:法治与“把维护或构建具体的制度作为目标”是不相容的,无论这个制度是已经存在的,还是还想象中的。如把具体的制度作为目标,那么将会产生“制度垄断”,使更有助于个体幸福增进的具体制度难以生成,使一个社会变成封闭社会。 https://www.meipian.cn/4yk0yukq
3.法治工作制度范文8篇(全文)为切实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区卫健委领导高度重视,全系统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制度落实,措施到位,为依法治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区卫生健康工作党委高度重视法治工作,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中共XX市XX区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2020年中心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l2lmxv3.html
4.法治与制度先有法治后有制度,这是社会常识。 法治可以约束行为,制度是法治依据,并不能决定所有的社会行为。所以,制度只能成为执政者的法治,而不能够指导社会行为。例如,制度就不能约束市場经济… 严刑下还有走私贩毒,明知战争会死人,还有军售和奸商,就是制度无能为力的证据! 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997940871
5.法治建设工作制度履职依据法治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学习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和业务知识。 二、会议制度 一月召开一次业务会议,研究法治建设工作,交流工作方法、布置工作任务、总结工作典型、推广工作经验。遇到特殊情况,领导可决定http://qyp.nc.gov.cn/qypqrmzf/lzyj27/201905/d0b39e59eafd49f2a72e1a5d350a7298.shtml
6.一边区的法治体制和法制建设陕甘宁边区的法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合法的局部执政的条件下,适应边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反对国民党封建法西斯专政的过程中,继承和改进中华苏维埃时期法治制度和法制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一整套适应当时当地情况、相对完整有效的法律规范、司法实践和独具特色的法制建设成果,有力地保障https://www.sxlib.org.cn/dfzy/yajs/qwts_5014/nqsyj/mzzgdmxsgnbqdzzwmjs/201701/t20170109_587023.html
7.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一支法治军队军事制度是反映阶级意志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以法律、条令、条例、章程等规范性文件体系加以规定和颁行,是军事法治制度体系的主体。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随之发展而发展。从内容上看,它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等。当下,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不仅需要构建军事法治制度体系,同时也需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