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串讲1

【第一篇: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

识记:1.理想的含义,信念的含义P12,13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理想信念的特点P14,15

①思想性与实践性

②时代性和阶级性

③多样性与共同性

3.理想信念的类型P15,16,17

①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

②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③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④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领会:1,理想与信念是紧密联系的P14

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的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2.理想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P14

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3.人们的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又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P15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应用:在确立自己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P13,14,15

识记: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P18,19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领会: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P18,19,20

1.理想信念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它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透过迷雾看到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2.理想信念能够给人生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精力旺盛.

3.在现实人生中,当人们遇到特殊苦难或重大打击,有时甚至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就会垮下来.理想信念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和时候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支撑人们的精神和意志,不为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且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

应用:结合某些典型人物,分析理想信念在他们人生事业中的作用.P1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P22,23,24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P27

1.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理想指明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

应用: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之中P27

我们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

识记: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34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2.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32,33

1.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2.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

领会:1.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P32,33

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更加漫长.

3.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2.如何走出理想信念追求中的两个误区P34,35

1.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2.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3.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应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领会1,2)P32,33,34,35.

【第二篇: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

识记:1.爱国主义的含义P36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P37,38

①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②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③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④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领会: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0,41

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2.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P42,43

①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②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③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应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会1,2)P40,41.P42,43(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识记: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44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P5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领会: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P47

①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

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P4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共产党的领导.

3.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51

原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民族精神.

方法: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积极成果,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使其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50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观点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对外开放的初衷,很容易变成卖国主义.对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领会: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P52,53

培育爱国情感,是报效祖国的基础.需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拥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时刻牢记以国家利益为重.

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P53,54

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条件.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保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P55,56

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②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居、团结和统一.

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应用: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领会1,2,3【第三篇: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识记:1.人的本质P59,60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生观的含义P60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3.人生目的的含义P61

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领会: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0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2.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P61

①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3.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P63,64

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应用:用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领会3.P63,64

(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识记:1.人生态度的含义P65

人生态度属于人身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态度无外乎分为2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2.人生境遇的含义P67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领会:1.培养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P66

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2.人生的顺境和逆境P67,68

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①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②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等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闪光点.

应用: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领会1,2P66,67,68,69(三)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

识记:1人生价值的含义P69

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

2.人生价值观的含义P69

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3.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P70,71

人生的社会价值: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领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2.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区别与联系P71,72

①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斗

③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P75,76

①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③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应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P63,66,74,75,76

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社会做贡献,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

②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贡献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也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最根本的标志.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③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所以要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见领会3,P75,76)

a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b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c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四)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识记:1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P77

使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

2.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P80

①平等原则②诚信原则③宽容原则④互助原则

3.身心健康的标准P78

“身心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

领会:1.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P76,77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即生产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纽带)就是生产劳动

2.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P81,82

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

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3.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P79,80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④注重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应用: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P82,83

①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只有科学地把握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②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③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

④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第四篇: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及其发展

识记: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P85,88,89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的本质:①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2.道德的主要功能P91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

还有教育、评价、导向、激励、辩护、沟通功能等.

3.道德的社会作用P91,92,93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

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⑤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4.道德的发展规律P94

①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②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

领会:1.有关道德起源的观点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P86,87,88

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①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④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P88

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3.道德的历史发展P93,94

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而进步发展的.

①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

②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

③封建社会中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

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

⑤社会主义道德

应用:正确把握道德的本质,积极发挥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P88,89,90,91,92,93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识记:1.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P96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主要内容P99,100,101,102,10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主要内容:

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④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⑤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⑥德行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领会: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P96,97

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

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P98

①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②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③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P99

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也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应用:1.正确理解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领会1,2,3P96,97,98,99

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2.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P99,100,101,102,103

⑥德行修养,重视躬行慎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识记:1.人民的含义P104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

领会: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含义P106,107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2.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P104,105,106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③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应用: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P106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识记:1.集体的含义、集体主义的含义P107

集体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

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2.道德建设原则的基本内涵P108,109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决创造精神.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P109,110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P107,108,109

①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

应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攀登更高的道德境界.

道德建设原则的基本内涵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决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识记:诚实守信的含义P110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

领会:诚实守信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P110,111

①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②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③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应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努力践行诚实守信的美德.P110,111

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实守信做人,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把诚实守信作为道德基础,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识记:1.荣辱的含义、荣辱观的含义P112

“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

“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八荣八耻”的内容P112,114,115,116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中,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八荣八耻的基本含义

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⑧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领会:”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P114,115,116

应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P117,118

THE END
1.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道德是法治精神的重要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要持续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把道德要求切实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http://www.henanpeace.org.cn/news.html?aid=80902
2.规律且有益于他人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是道德的是正确的还是错7.道德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决定的。() 标准答案:错 8.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准答案:对 9.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传播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标准答案:对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3.思修简答题(精选4篇)理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还具有预见性。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vupxh2.html
4.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赋予社会主义性质,代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5.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B道德规范 C法律规范 D政党行为规范 正确答案:C 6.(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民商法部门的是()。 A物权法 B合同法 C公司法 D产品质量法 正确答案:D 7.(单选题)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 B是一种社会制度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D、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8、【多选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是___。 A、是http://xuzhou.ehqc.cn/html/22_07.html
7.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8.20春中医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奥鹏百分答案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 A.自由、平等、博爱、公正 B.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C.自由、平等、人权、法治 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 ),同当今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http://www.aopen255.com/show/14086.html
9.《2024思政复习(自用版)》sobetonme^第2章^最新更新:202401③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 (3)联系: ①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②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法治保障。 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612356&chapterid=2
10.思修期末考试复习题库A、学习科学理论 B、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知识 C、联系实际 D、知行统一 9、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发生了以下( ABD)显著变化。 A、学习要求 B、生活环境 C、物质消费水平 D、社会活动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ABCD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15/79360359_1028236728.shtml
11.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2.?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汇总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2)传播网络正能量: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②我们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https://www.360doc.cn/article/46601607_110964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