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学术著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序)/001

上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基础理论

导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003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004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004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意义/01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028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的共识问题/029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的名称、概念辨析/037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如何“中国化”及“中国化”的成果/043

四、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意义/053

第一章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058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1922年~1949年)/060

一、红色政权初级阶段的法(1921年~1930年)/061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法(1931年~1937年)/065

三、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法(1938年~1945年)/069

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形成与完善(1949年~2014年)/076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起步阶段(1949年~1959年)/076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低潮(1960年~1977年)/079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恢复阶段(1978年~1981年)/081

四、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全面建设阶段(1982年~2000年)/08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2000年~2014年)/086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089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实际/089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法理论上的发展和变迁/092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完善之路/094

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与价值/097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098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法的作用/098

二、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法的作用的论述/101

三、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的作用的论述/104

四、总结/108

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价值/116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价值概述/116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目标体系/120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36

第一节法律体系的界定与结构/136

一、法律体系的界定/136

二、法律体系的结构/138

第二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结构与发展/142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142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构成/149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159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170

第一节守法/171

一、守法的概念界定/171

二、守法义务的法理基础/174

三、守法精神的塑造/176

第二节执法/181

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181

二、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难题/184

三、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难题的思路/185

第三节司法/188

一、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特色/188

二、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190

第四节法律监督/19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实质与意义/19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201

下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理论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重构/209

第一节现代社会的分化与现代法/210

一、社会秩序可能性与生活世界/211

二、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现代法/216

三、系统整合与现代法/229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重构/237

一、依法治国概念的重构/23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重构/253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基础/270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法的现代化/270

一、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法/271

二、中国传统法的现代化的肇始/278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290

一、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变迁/29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的社会结构基础/30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308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基础/317

第一节经济体制的类型与法律的发展/318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与法律/318

二、计划经济与法律/325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332

一、双轨制经济与法制/33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338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348

第一节民主政治与法治/348

一、政治与法律的关系/348

二、民主政治与法治/350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359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36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36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方向/36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368

四、我国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展历程/369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371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基础/380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381

一、道德与法治的一般理论/381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与法治理论/385

三、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388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93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习惯/396

一、习惯的概念/397

二、法律与原始社会的习惯/398

三、法律与习惯的区别/399

四、社会主义法对习惯的认可/400

五、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401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宗教/403

一、宗教的概念和发展阶段/403

二、法律与宗教的异同/404

三、社会主义法律与宗教/406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法律意识/408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408

二、对待法律的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410

三、社会主义法治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411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414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414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415

二、坚持社会主义/418

三、在政治体制上不照搬西方的模式/420

四、重视本土法律文化资源的利用/427

五、中国的法治建设要走中华民族自主创新之路/433

第二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起点和路线图/437

一、《决定》出台的背景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438

二、《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举措/447

三、《决定》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框架基础/458

THE END
1.法律知识普及,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石之路技术服务摘要:,,法律知识是构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法治素养,更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基础。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文化,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和谐的法治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夯实法治基石,对于实现社会全面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https://5g.saishenxs.cn/post/33270.html
2.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以法治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推动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https://cdagri.chengdu.gov.cn/nyxx/c152593/2024-12/06/content_ea86e41c90c64799875630fccf547387.shtml
3.提升公众法律知识理解与认知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探究法律服务是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认知的重要力量,加强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法律服务人员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5、引导公众参与法治建设 引导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是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等https://blog.kanfawang.com/post/21180.html
4.《法理学冲刺背诵手册》第十三章:法与社会随着科技创新涌现、自我意识加强、社会物质增长,社会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体现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且可保证社会平等公正,维护个体利益及社会秩序的规则。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其使命就是处理好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第一,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法是解决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263
5.关注“胖猫”事件——个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解读* 公众法律意识薄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目标,除了要不断完备我国法律法规之外,更要重视普法事业的同步进行,现阶段,我国的各部门法律已经较为完善,但大多数人还https://m.yjxlawyer.com/news/1148.html
6.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为加强公安行政立法的严谨度,就需要从法律层面来制约执法人员的行为。不断的培养和加强警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真正的法律人,真正的依法办事,从而确保了执法人员公正合理的执法,提高其执法的水平,提高执法效率。只有良好的法律素质,才能合理的分析案件的相关因素,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进行正确的处罚及掌握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
7.依法治国背景下“全民守法”的困境及其解构[摘要]法治的根基在于全体社会成员高度的自律自觉,在于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在于对法律真诚的信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创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101/9243373.shtml
8.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内容提要: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9.富宁首例!两名男子私自采挖野生石斛获刑强化法治教育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此次庭审邀请了驻村干部、村委小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共计40余人旁听,村民们纷纷表示富宁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走进农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感受到法治教育,意识到野生植物不能随意采挖、贩卖、移植,更不能私自交易、加工、运输等,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得到提高。 http://www.isenlin.cn/sf_D70169E10BB54D81A2DDB20D2A6B871D_209_91C9776C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