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光明日报

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亮点纷呈,而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尤为引人注目。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

代表委员表示,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草案,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回应了中国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

全面依法治国要为道德提供制度支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作民法总则草案说明时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编纂民法典工作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次提请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和三审稿相比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法律规则上升为基本原则,进而将其贯穿整部法律乃至统领未来各分编的编纂。”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曹义孙委员认为,此举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硬性规范”的转变,使道德有了可靠的制度支撑,为法律树立了鲜明的道德导向。

在乌兰察布市政协副主席、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代表看来,民法总则草案不仅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编纂工作基本原则,而且把一系列具体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对文明行为、社会诚信、尊崇英雄等作出了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规定。

针对“救人反被追责”现象,多年来,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委员一直呼吁“为好人立法”,不能让道德楷模流血又流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需要国家引导,也需要法律保障。民法总则草案作出‘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是对道德行为的鼓励,能够引领人们在他人的危机时刻伸出援助之手。”

用法律法规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民法主要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一般不涉及人的价值观念,把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写入法律,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世界范围内是独特的。”曹义孙指出,它的合理性在于,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更要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国,而这需要讲道义的民族和讲道德的公民。

曹义孙认为,中国自古是礼义之邦,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近年来,随着个人主义的抬头,一些人重权利、轻义务,把一切社会关系视为金钱关系,把法律视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假离婚”等乱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需要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以道莅天下。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委员认为,相对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上位范畴、理念范畴。“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有可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法与德是行为规范,规范的背后是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件,就在于以理念引领规范,以规范传导理念。”

法律应当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

“民法是与老百姓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要受到民法的调整。在民法总则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人们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比简单的宣传教育影响更为深刻。”李一飞认为,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因此,应以立法为手段提升人们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

“公检法系统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部门,应该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每一次执法接触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存在和统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委员认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治国理政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各个环节,使之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良法善治。

“如何评判良法善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就在于,具体政策措施是否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是否形成了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李景源认为。

“民法乃至所有法律都应当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在曹义孙看来,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并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THE END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理论伴随着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的文明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其中,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法治文明化的常态性、快速化发展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进一步紧密结合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395162/index.html
2.陈金钊:对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摘要】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法治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地位的极大提高,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与发展;意味着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内容的改变,权力话语权将被抑制,而法律、权利话语权将要形成。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对中国法治实践来说也具有必要性。对作为社会主义核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492
3.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解析(2)法律权威的来源:法律权威源自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32.(单选题)以下关于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答案:D 解析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为基础,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4.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既需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文化熏陶,也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一环。 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sIGvWVNbAtXHC1jH47g7190410
5.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或者说概念法治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166db74eca74ccffe0cabc8826d165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