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2022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九年级上册)中华民族民主制度

1.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识记)

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创造的新奇迹(识记)

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①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②人民: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对世界的影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改革开放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4.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⑴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策:在党的领导下,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⑵挑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策: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⑶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对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坚持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理解)

⑴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从而携手迈入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⑵党和政府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具体措施: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6.创新及其重要性(分析)

⑴创新改变生活。

①生活处处有创新。

②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③创新带来惊喜和成就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⑤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⑵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⑶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⑷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⑸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⑹改革创新推动国强民富。

7.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分析)

⑴成就:

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⑵面临的挑战: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教育的作用: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③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8.建设创新型国家(综合)

⑴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9.如何万众创新?(综合)

(1)公民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提升创新能力,要掌握核心技术。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1.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识记)

⑴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⑷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2.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本质特征、基本特点、具体形式和民主制度(理解)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基本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具体形式:

①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②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民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应用)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

①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A.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B.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C.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②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A.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③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4.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探究)

⑴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①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②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⑵怎样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①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②不断累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③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5.法治的内涵、价值和要求(理解)

(1)法治的内涵: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法治的价值: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6.法治道路的探索(识记)

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⑵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7.描绘法治蓝图(理解)

⑴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⑵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⑶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政府的作用、宗旨。(理解)

(1)政府的作用:一方面,管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提供公共服务;

(2)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9.法治政府的内涵、原则及建设的要求(应用)

(1)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法治政府的原则:

②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⑶法治政府的建设要求:

①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②政府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厉行法治的基本任务、共同要求和文化氛围(应用)

⑴厉行法治的基本任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⑵厉行法治的共同要求:

①厉行法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③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④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⑤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⑶厉行法治的文化氛围:

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1.法治与德治(理解)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即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3

第三单元:民主与家园

1.中华文化的特点、内涵、价值。(理解)

⑴特点: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⑵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⑶价值: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的自信和自豪。

2.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

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坚定文化自信。(探究)

⑴内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⑵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②高度的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⑶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1)内涵

①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②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2)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5.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理解)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⑵民族精神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②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

③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7.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要求。(综合)

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②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③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价值(理解)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证)

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⑵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0.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识记)

⑴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⑵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⑶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11.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理解)

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原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②意义: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③完善: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2.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理解)

(1)我国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

①危机: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我国总体上资源紧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浪费、破坏严重。

②影响: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环境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

①危机: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类污染呈高发之势。

②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意义)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④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⑶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4.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探究)

(1)国家怎么做: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④建设生态文明,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⑤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中学生怎么做:

①思想上:树立环保意识,或绿色发展理念等。

②行动上:宣传环保知识,落实环保行动。履行环保义务,养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用品。

4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识记)

①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②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③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识记)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我国实行的民族制度(识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

4.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识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综合)

⑴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⑵我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①国家:

经济上: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

民生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文化上: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②公民: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6.反对分裂(应用)

⑴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必要性?

①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未来一个时期又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

③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⑵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怎么做?

⑴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⑵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⑶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⑷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

7.“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意义(评价)

⑴“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⑵“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②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8.推动台湾问题早日解决(理解)

⑴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②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⑵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③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

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

⑤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反对分裂、扶贫攻坚)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识记)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识记)

①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1.新时代、新征程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战略安排(识记)

⑴新时代、新征程的意义

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⑵新时代、新征程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思想。

⑶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安排: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2.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探究)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识记)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4.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及要求。(应用)

⑴表现:

①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②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③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⑵要求:

①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②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

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THE END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观科普与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观 在一般意义上,价值是指物对于人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包含主体、客体和实践三个要素,价值表现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并强调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于https://sthjt.nmg.gov.cn/zjhb/sthjbhkp/202407/t20240708_2539500.html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 A.国家层面 B.公民层面 C.社会层面 D.个人层面 正确答案:C 扫码关注华图题库微信公众号 (每日更新备考试题)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640675.html
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CIbLv8a5ti.html
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专题5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1讲;;专题五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一、什么是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9/6010131241005224.shtm
5.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6.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22级学前教育(1)班 小组成员:彭成阳、陈雅、黄玉销、吉海天、黄雨轩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https://www.meipian.cn/4qo8n98i
7.浙江日报再谈拆除教堂违章建筑:宗教建筑也要体现法治要求这是宗教的外向表达,必须符合所在地域的社会性要求。宗教的内向表达涉及到造型设计、技术理性、艺术手法等;而其外向表达则不仅包括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精神教化,还包括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和谐。 宗教建筑合法合规,当然是属于“法治”价值追求的题中之义。宗教建筑无论以何种简繁穷https://www.guancha.cn/FaZhi/2015_05_19_320107.shtml
8.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手册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根据? 三、如何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是什么? 【文献阅读】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选) 【学者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mFrbGxoa2M5Nzg3NTY5MDQ5MzA1
9.《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2021年其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http://www.hlxy.net/xbsz/2022/0522/c891a5440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