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宣部宣教局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社会治理、行业管理”课题调研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成课题组,通过召开市区两级宣传、司法、建设、交通、社会管理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研讨会,走访基层企事业单位,听取一线干部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及“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等重要指示,结合上海实际,积极探索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途径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共同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

党政主导,即市区两级党政组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推动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如:2014年1月,市文明办、市建设交通系统文明委联合出台《关于在建设交通系统试点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引导供水、燃气、市政道路(公路)、绿化、环卫等5个领域的单位参与社区治理,与黄浦、长宁、虹口、静安、浦东、松江、奉贤、普陀、宝山、金山等10个行政区的21个街镇及35个物业小区签订合作协议,为居民提供破解急难愁问题的优质服务,共创和谐社区。

社会协同,即通过党建联建平台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优势,推动条条联合、条块联手参与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如:长宁区以17年开展的“凝聚力工程”为底蕴,以“和谐”价值观为引领,搭建“凝聚力工程”学会平台,整合区域内大学、大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深化区域化党建,促进民生建设,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其中,专门为解决楼宇白领午餐、出行等难题搭建的“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共同参与,即以“推动力量源于百姓”的理念为引领,搭建各种载体,引导基层群众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长宁区成立“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报告团,现有报告员100多名,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等,为青少年解疑释惑,点拨人生,22年来共作了1万多场报告,受教育青少年100多万人次。“五老报告团”被评为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名誉团长李仁杰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

法治保障,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活动与法律法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如:市政府制定出台《法治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价值取向与法治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司法实践中汲取经验,发扬守规则、讲理性、重契约、遵秩序的公序良俗。上海电视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入电视节目,《法律与道德》、《庭审纪实》等节目“以案说法”,弘扬了法治精神,其中由市人大代表、著名“老娘舅”柏万青主持的《一呼柏应》节目,在市民广泛好评中传递了“法治”价值观。

(二)基本构建“理论引领、典型指路、载体丰富、方法创新”的工作模式

典型指路,即精心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优秀典型,帮助基层群众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增进价值观共识。如:普陀区整合区内道德人物资源,建立道德思想建设示范实践基地,先后建立起徐虎劳模群体、草根书记杨兆顺、于井子护理小组、陈扣娣班组等7个内涵丰富、各具特色、代表性强的公民思想建设示范实践基地,通过典型座谈、现场参观、实践参与等互动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近道德模范,内化认知,优化行为,使价值观的“正能量”得到广泛传播。

载体丰富,即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各种载体,努力推动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如:普陀区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普陀群英谱、组织生活会、专题讨论会、中心组联组交流、网上论坛、文艺演出、在《新普陀报》开设“普陀光荣榜”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好人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价值观宣传活动,使“友善”价值观进入千家万户。

方法创新,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推动价值观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如:市文明办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文明单位创建内容,规定每个申报参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单位都要递交《社会责任建设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要求中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从而促使基层单位认真落实其中培育和践行价值观要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长效机制。

(三)不同程度存在“意识尚弱、经验粗浅、力度不够、融通未畅”的薄弱环节

意识尚弱,就是一些单位领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是主动性弱,为了落实中央、市委文件而做些落实工作;有的是针对性弱,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大而化之,空洞空载,不着边际;有的的持久性弱,工作紧一阵、松一阵,做到哪里算哪里。

经验粗浅,就是全国性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做法的探索还不深。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做法大多数停留在基层单位,经验缺乏提升空间,做法呈现碎片化状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力度不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工作还不够平衡。有的区抓得比较到位,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的区则反之;有的系统抓得比较紧,有推动、有特色、有典型、有创新,有的系统则无声无形;有的地区是上级推力强,但基层落地难,有的地区则是基层积极性高,但上级指导少。

融通未畅,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还未实现融会贯通。有的单位是“单刀直入”,价值观建设调门唱的高,但难以落地,基层群众不知所措;有的单位是“随意跨界”,把“价值观建设”变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层群众看着迷茫;有的单位则是“有口无心”,价值观建设还停留在会议、文件上,但缺乏建设路径和推进举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融入法律法规,为促进价值观落地提供法治支持

二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渗透城市管理。创新“法治保障城市管理”模式,有效治理城市管理顽症。如:市建设交通委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与解决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领域“8+2”突出问题相结合,(“8”即:公交服务、施工扰民、井盖伤人、路灯投诉、渣土运输、道路保洁、供水水质、大居配套问题,“2”即:无序设摊、违法建筑。)加强城市管理的法治统筹,加强对“施工噪音”、“渣土乱倒”、“井盖安全”、“无序设摊”、“违法建筑”等现象的依法整治,特别是针对“违法建筑”成为群众投诉首位的问题,健全投诉举报受理机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和文明创建评选考核要求,市民举报违法建筑的回访满意率显著提高。

三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渗透单位规则。单位规则是法律法规的衍生品,不少基层单位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单位规则。如:中交上海三航局有限公司确立“建筑产业链是生产经营共同体”的理念,发布《共同发展理念解读》,明确企业必须履行与员工、业主、监理、分承包商、经营合作伙伴、驻地社区和谐发展的责任,出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条例》,明确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同步发展的关系;制定《工程分包管理办法》,规范企业与分承包商(供应商)互惠互利、合作发展的行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共同发展”规则,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公司被命名为“上海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二)融入政策制度,为增强价值观自信提供制度支撑

一是以长效机制建设增强“价值观自信”。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组成部分。针对百姓的道德怀旧心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道德血脉流淌在群众心间。如:黄浦区30年持久推动“学雷锋、树新风”道德建设,近几年推动这项道德建设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上街“摆摊头”向单位创文明转变、从传统式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从“一条街”服务向社会联动转变,先后建成区级以上精神文明单位1120个,增强了基层群众的道德自信。

三是以引导机制增强“价值观自信”。倡导什么、弘扬什么,是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价值观建设中突出完善倡导机制,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支撑。如:长宁区在全区范围广泛开展以“发现身边好人好事、推选身边道德榜样、争当道德实践模范”为主题的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发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搭建“道德讲堂”、“道德评议台”、“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站”等道德活动载体,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体意识,基层群众的“价值观自信”不断增强。

(三)融入社会治理,为形成价值观情景提供文化构件

一是提供价值观引领治理的文化平台。社区“价值观情景”无所不在,是融入社会治理的成功印记。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搭建各种文化平台,以价值引领破解治理顽症。如:长宁区在创评全国文明城区期间,把社区、行业、区域单位、公交站点、窗口单位等纳入“大创建”范畴,聚焦服务群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提升了价值观引领的示范效应;与空港地区开展“同创共建文明西大门”专项建设活动,解决了虹桥枢纽周边环境卫生和治安差的等管理顽症。

二是提供价值观实践活动的文化平台。营造社会的“价值观情景”,是融入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上海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中普遍搭建各种文化平台,开展价值观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如:针对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9000万左右的规模,市文明办、市政市容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申通地铁集团,在全市300多个车站共与周边130多个街镇结对签约,开展“上海地铁、社区同创共建文明站点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改善了地铁出入口的人文环境。

三是提供价值观落小落细的文化平台。“价值观情景”的落地落小落细,是融入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上海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三落”的文化平台,使核心价值观入村入居入脑。如:浦东界龙村谱写《劝民歌》,包括开篇、敬业创业、遵纪守法、夫妇好合、敬老爱幼、勤俭持家、亲邻和睦、尊师重教、信义朋友、见义勇为、修身养性等11篇,并制作成《劝民歌》镜框、宣传小册子送到每家每户,邀请作曲家为《劝民歌》谱上村民喜闻乐见的“四季歌”、“杨柳青”、“摩登调”等曲调,同时通过征集编印界龙村《新三字经》送到各家各户,受到村民欢迎。

四是提供价值观广泛传播的文化平台。“价值观情景”在基层群众心中留下长久记忆,是融入社会治理的最好成果。上海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中搭建寻找记忆的文化平台,使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如:奉贤区通过建造“贤园”、“贤文化博物馆”、“严子讲坛”等文化平台,积极倡导“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贤文化”理念,构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化、具体化,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在奉贤的落地和“全国文明城区”的建成。

(四)融入行业管理,为营造价值观氛围提供鲜明导向

一是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行业,主要体现于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各行各业都把建设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观建设的落地抓手,以价值观管理促进行业进步。如:2012年,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在上海各大行业口中率先提出“安全、诚信、为民、和谐”八字行业价值取向,形成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共识,凝聚力量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把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向社区、社会辐射,融入社会治理,并且举办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展示演讲活动,在公园、公厕、住宅小区及路、桥、隧、站、车、船等窗口单位宣传行业价值观,推动全行业开展价值观品牌创建活动,营造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

二是推动行业价值观进社区。服务行业与千家万户生活紧密相连,行业价值取向决定服务质量。上海注重把行业价值观建设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造福市民生活。如:市燃气行业构建“公共服务进社区”工作网络,宣传燃气安全知识,提高燃气安检的进户率和隐患整改率,严控燃气用气安全事故发生率。

三是培育行业价值观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价值观的人文形象,典型示范推动价值观落地。上海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行业劳动模范的价值观示范作用。目前,已建成150多家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市级32家,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如:为了让市民喝上洁净、健康的放心水,市水务(海洋)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徐贵泉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寻找新水源作为重大课题,历经数百次监测数据分析,最终将太浦河为新水源地,成为青草沙水库。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工作思考

(一)更加注重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单位,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注重顶层设计。一要确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目标,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价值观支撑。二要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各行各业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落实体系。三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责任制,明确各委办局、区县党政组织的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为价值观建设提供体制保证。

(二)更加注重城市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要与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定需求相适应,遵循问题导向原则,以“惠民为本”加强价值观建设。一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紧密结合,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融于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二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上海城价值取向有机结合,推动“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融于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三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紧密结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深化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四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密结合起来,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于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

(三)更加注重载体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推进载体创新,帮助基层群众更快更好更容易地了解、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一要探索“互联网+”的传播载体,运用网络平台、渠道和方式帮助基层群众接受核心价值观。二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载体,适应80、90、00后年轻人的收受心理和收受方式,使核心价值观代代传承。三要探索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通过“隐价值观于无形”的教育方式,增进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性。四要探索互动性的体验载体,避免单向性的价值灌输,增强基层群众对价值观建设的满意度。

(四)更加注重市民参与

(五)更加注重全面覆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构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网络体系,推动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和社会治理的全社会覆盖。一要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的价值观建设体制,深化党建联建和区域化党建,以党建引领价值观建设,确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形象。二要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动员和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投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活动。三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价值观体系建设,发挥行业窗口的价值观示范作用,营造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设社会氛围,推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四要进一步完善媒体宣传机制,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构建传递正能量的社会化网络,在社会治理中彰显主流价值。

THE END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观科普与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观 在一般意义上,价值是指物对于人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包含主体、客体和实践三个要素,价值表现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并强调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于https://sthjt.nmg.gov.cn/zjhb/sthjbhkp/202407/t20240708_2539500.html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的价值要求。 A.国家层面 B.公民层面 C.社会层面 D.个人层面 正确答案:C 扫码关注华图题库微信公众号 (每日更新备考试题)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640675.html
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CIbLv8a5ti.html
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专题5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1讲;;专题五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一、什么是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9/6010131241005224.shtm
5.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6.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22级学前教育(1)班 小组成员:彭成阳、陈雅、黄玉销、吉海天、黄雨轩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https://www.meipian.cn/4qo8n98i
7.浙江日报再谈拆除教堂违章建筑:宗教建筑也要体现法治要求这是宗教的外向表达,必须符合所在地域的社会性要求。宗教的内向表达涉及到造型设计、技术理性、艺术手法等;而其外向表达则不仅包括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精神教化,还包括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和谐。 宗教建筑合法合规,当然是属于“法治”价值追求的题中之义。宗教建筑无论以何种简繁穷https://www.guancha.cn/FaZhi/2015_05_19_320107.shtml
8.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手册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根据? 三、如何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是什么? 【文献阅读】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选) 【学者http://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mFrbGxoa2M5Nzg3NTY5MDQ5MzA1
9.《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2021年其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http://www.hlxy.net/xbsz/2022/0522/c891a5440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