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吕梁市市委宣传部主管吕梁日报社主办

□王少英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与法治普及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各个方面。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需要从小扶正其思想,建立其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循循善诱的作用,在课堂上培养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思维,可以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托底。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在一个法治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育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顺应的关系,因此道法课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就目前我所在的乡镇教学的现状来说,出现如下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道德与法教师的课堂往往只注更说教,久而久之造成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限。仍有部分教师并未能够接受新潮的教育教学手段,仍旧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只注重教材输出,没有兼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及知识转化率。并且在这部分教师在课堂学中,没有找好切入点也没有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教育观食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日渐凸显,但课堂实效师仍旧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见识少,日常生活的常识积累也不多.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导致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产生了“云里雾里”的现象。

(三)师生课堂互动性不强

课堂互动是教学中一个“教”与“学”的必要过程。互动性不强降低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吸收,影响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对法律常识的认知甚至影响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身边的事例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法、改革课堂形式。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及提高智慧的技巧,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结合典型事例做到融会贯通感同身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建立道德与法治的认知。

(一)改变课堂形式,引进互动型课堂

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抓住学生具有的性格特征,如好动、外向、猎奇这些特质,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此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其随德水平与法治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探究,角色互换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以外的东西。再者,教师还可以引入联想机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联想角色化的感受。并分析思维过程、由学生总结,教师做最后的点评与升华,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的魅力。

(二)情理相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法治探究,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教会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出一个明确的尺度,让学生明白法律的界限,自觉提高思想水平。在循序新进中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时,课前先布置学生了解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法律的作用是什么,违法要受到什么惩罚。课中我们可以播放现实中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欺凌的教育视频,使学生们明了法律的作用就是为了呵护我们健康成长。以情入法,引起学子学习法律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倡生活化教学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多元化,要求教师对内容进行精炼,找寻学生最易理解的生活片段作为切入点,开展生活化教学。与此同时,注重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生活的欢生笑语进入课堂、活跃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生活片段生活常识、社会趣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许可证编号:2442046014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函(2017)67号ICP许可证号:晋D5-26043032晋文网备[2017]018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147102120303101

THE END
1.法律作用大》(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作用大 教材解读 《法律作用大》是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的第三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前五年的学习中,结合相关主题以零散的方式学到了一些局部的法律知识,但系统的法律常识的了解还不成体系,对法律的内涵作用的认https://www.zxxk.com/soft/38424108.html
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docx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docx,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 题和利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导入新课、讲授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1/7162155165005123.shtm
3.②法律对道德有促进作用③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④道德对法治有③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④道德对法治有支撑作用.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题干“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说明法律与道德在相互支持与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作用表现:法律对道德有促进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e35018010e04194083070367a7f65694.html
4.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https://www.meipian.cn/372doca5
5.法律的局限与道德的张力光明日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依法治国方略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道德与法律两者一柔一刚,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结合,协同发挥作用。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无论是法律的产生还是法治的实现,都不能忽视道德因素的作用。 https://www.gmw.cn/01gmrb/2006-09/11/content_477792.htm
6.《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我们要在学习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https://www.shiganwang.com/qrCode/scanBook?bookId=4729
7.坚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摘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法治不是万能的,法治建设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和辅助;同样,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坚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 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505/956846.shtml
8.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PPT课件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法律保障生活》PPT精品免费课件,共22页。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 情感 https://www.1ppt.com/kejian/daode/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