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英首提“中华法制”意义非凡

习近平在英首提“中华法制”意义非凡

图为: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

三、全面依法治国兼收中西法制文明精华

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习近平的全面依法治国是根据中国实际推进的依法治国,是吸收中华法制优良传统的依法治国,也是借鉴国外优秀法治成果的依法治国。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中国法制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一词,首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其基本含义是民众是国家、君主进行统治的基础,只有重民、爱民、养民、教民,君主的统治才能稳固,国运才能昌盛长久。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它发端于商周时期神权衰落之际,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最终被吸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正是民本思想的传承,对皇权专制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力量,从而保持了传统文化不因专制主义思想的不断强化而失去活力,丧失创新精神。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中法治德治“两手抓”的思想与中国法制文明中的礼法结合综治也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法制文明中蕴含中丰富的礼法结合综治思想。礼法结合综治自秦汉儒法整合到西汉形成以后,又经魏晋至唐最终定型,直至清末,在基本结构上就没有什么变化。以刘彻为起点,自西汉至清朝的2000多年间,各个朝代,不管是圣君贤臣,还是昏君庸臣,不管是汉民族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一无例外地实行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不再改变;魏晋至唐沿着这条道路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礼法有机结合,礼法结合综治模式臻于定型,造就了礼法秩序下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最高峰,造就了大唐文明。纵观汉以后各朝代,都继承和坚持了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并根据当时实际部分的调整,灵活地加以运用,但从来没有超出其范围。礼法结合综治思想所体现的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主要特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历史经验。

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推进中国当代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中国法制建设的内容正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正是西方法律文化的积极影响,从外部促成了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仅有15年,而资本主义国家在法治方面建设比中国早了二三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借鉴学习中,剔除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与制度如“两党制”、“多党轮流坐庄制”、“三权分立”外,更多的是学习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反映民主政治运行规律等对我国有益的内容,比如“代议制”、“普选制”、“司法独立制”等。西方市场经济历史悠久,法律制度较为完备,中国要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法规。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模式,都强调经济法制,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这些法律制度,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共同性,只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大胆借鉴。有的法律制度虽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的建设,比如西方的议会制,但其体现出的权力不能过分集中、权力应受制约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并根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运用,为建设我国法治文明服务。

由于东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学习移植西方法律文化时,精神和理念的移植是重心。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转换法的精神就是用西方法中权利本位、法律至上、程序优先、司法独立、契约自由、经济民主等精神要素取代那些在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法律观念和标准,确立全新的符合现代法精神的法律文化体系。而实际上,西方进步法律文化的精神,如“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及“权利能力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已经在中国当代的许多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

吸收西方法治文明,要注意与中国国情的兼容性。法制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彻底抛弃。应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在保持中华法律民族性的同时,借鉴西方传统及当今的法律文化精髓,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在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上彰显法律的权威。

中华法制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被应用的又是被信仰的。中华法制在世界法制文明的舞台上,正闪烁着熠熠光辉。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法制文明;习近平;礼法结合;西方法律文化

王振峰:习近平主席访英助力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应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签署了加强核能合作协议。

THE END
1.法治讲堂你应该了解的宪法知识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二、宪法的作用是什么? http://www.jiangmen.gov.cn/jmzsj/gkmlpt/content/2/2600/mpost_2600350.html
2.学习法学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法学的意义2.推动法治建设。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掘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还能够对法治建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法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维护补会公正和正义。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掘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有能力应对各种法律问题,为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发挥作用。 https://henan.china.com/m/news/yaowen/2023/0530/2530494150.html
3.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PAGE 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 +《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感受宪法日》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课题 1.1《法律是什么》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法律是什么。 2.能力目标: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的理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223/6132151224004115.shtm
4.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5.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作用现代法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权利义务的内容确定,法律不能够朝令夕改,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法治之所以能够稳预期,是因为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指引、预测、评价等作用。一是法治可以约束权力。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约束权力。法治的一大作用就http://www.legaldaily.com.cn/xjpfzsx/content/content_8936899.html
6.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4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律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3)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
7.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市抄济法治化中的作用与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自然也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之前计划经济改革而来,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作为其保障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的法治化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力推动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更多着眼于法律的完备完善,在http://www.sass.cn/109001/64206.aspx
8.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依据及意义法信这是我党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策略的哲学基础。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具有深刻的法理依据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法与道德互补关系的客观要求。 首先,道德构筑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法律的作用是促进人类价值的实现,如果法律理论和哲学无视这些人类价值,那么它们肯定是贫乏的、枯燥无味。”[3]法律如果要得到人们内心的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3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