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法治道路不断在发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新时期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将其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可见,公民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只有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使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法治中国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依法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法治素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面的知法懂法,二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法治思维、法律信仰。因此,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让公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在自觉遵守法律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法治观念内化为一种规则、一种情感,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接受法律和捍卫法律,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可见,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经过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广泛普法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全民普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可以进一步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时,普法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法治教育内容,做到与公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适时地结合不同时期和阶段特点,针对公民当前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发挥家长和学校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身边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将法治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好小学、中学、大学在法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广大社会公众而言,在给他们宣传法律常识时,要避免出现枯燥、单一的纯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可以结合社会典型事例、热点问题,在形式上,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法治实践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公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公民通过主动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可以进一步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吸纳民意,唤起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公民更易走近法律,了解法律,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形成和发展。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人民代表,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国家立法,促进立法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在执法上,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与广大公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协调关系,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使执法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在司法上,公民通过参与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能够合理、理性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能够直观感受司法程序规则和相应的法律规范,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不断提升法律素养、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

在涵育文化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法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次,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尤其要注重发掘、研究、保护、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同时也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队伍建设中提升公民法律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法治队伍,也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基础。法治队伍内涵丰富,既包括专门的法治队伍,即立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等政法干警、纪检监察机关的执法办案人员,也包括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和高校法学教师、学术科研机构的法学专家学者。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要大力提高法治队伍业务素质能力,尤其要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THE END
1.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公民法治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程。http://sxdygbjy.gov.cn/bgz/zgwz/art/2023/art_ba0bcda72db54f20adc5be3e004a0b52.html
2.法治素养包含了什么法治素养包含了: 1、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2、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3、用法能力,即个人将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内化后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行为的体现。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自己的守法https://m.edu.iask.sina.com.cn/jy/3gEoJgwydYj.html
3.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在蓝光初级中学,芦山县法院法官、县关工委法治教育团副团长肖一兵,围绕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向同学们介绍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当地派出所民警向同学们介绍了反校园暴力的规定,教育同学们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等自我防范的策略;当地禁毒民警为同学讲https://wap.beiww.com/zsya/bwh/qx/lsx/202203/t20220328_1067864.html
4.企业家战略素养之法治意识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需要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比如强大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市场意识、严格的管理理念、理性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决策能力等。但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优秀的企业家一定要具备完备的法律素养与高度的法治意识。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对于企业家而言,法治意识是将法治精神、理念、原则运用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http://www.bjqiyelaw.com/s/121184.html
5.学习笔谈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吸收西方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理论;另一方面要重视促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基层,深入人民心中,将法治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法治文化专业人才借助现代化手段向普通公民普及法律文化知识,提升法治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素养。https://news.lzu.edu.cn/content-75939-1.html
6.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报告3篇大学新生对法律的正义性普遍认同,但由于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文化、不良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局限性等原因,导致大学新生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仍然模糊,法律实际运用能力欠缺,法律意识不强;针对此现状,应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提高大学新生法律意识:根据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优化法制教育模式,重视大学新生法律https://www.newsipay.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33661.html
7.法律素质范文12篇(全文)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 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 转变思想观念, 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 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jhn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