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有效衔接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科学把握涉外法治深刻内涵和意义,系统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我国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首先,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涉外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涉外法治工作,需要强化法治思维,根本目的是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促进国际法治进步。完善涉外法治体系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达到衔接本国法与国际法,有效协调本国特色和全球共识的作用。高质量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应当维护好国家和人民利益,处理好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提升国内法域外适用的效力和全球治理能力作为工作重心。
其次,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应加强涉外立法工作,系统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与国内法治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统筹兼顾科学方法论是系统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背景下,善用法治思维,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统一,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完善党对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统筹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党对涉外法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的领导核心作用。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国家利益分布正加速从集中在本土向本土和海外并重的方向转变,海外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必须以开放的眼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按照急用先行原则,梳理出涉外法治的重点和新兴领域,明确涉外法治立法的原则、战略布局、蓝图设计、路线规划、路径选择等战略性问题,加快健全支撑涉外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为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法律支撑,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涉外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最后,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当前,全球经贸规则的规制重点已经从货物、资金等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边境”制度向投资、环境、知识产权等“边境后”制度转变,新领域规则和标准不断出台和提高,这与全球经贸规则新趋势和新特点相呼应。加强我国涉外领域立法,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根本制度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清晰地阐明了国内经济治理路径的主导作用和国内国际经济治理路径互促共进的重要性。因此,要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内治理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开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