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裂的后果(二):对“基础”的两个理解中国经济法制报

我想,读者会有两个疑惑,一个是刚才这一节所描述的,只是法理学的落寞(幕),而算不上“精神分裂”。当然如此,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法理学患上的是“双重人格”这个最简单的“精神分裂”,而思想启蒙方面的成就与挫折,实在谈不上双重人格,最多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所以每过一些年就会讨论一次“法理学向何处去”。另一个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提及从“国家和法的理论”这个名称如何向“法学基础理论”和“法理学”的转变,而这被认为是确立法理学之学科地位的终极之举。其实,这才是法理学“双重人格”的真正由来。

还是回到“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的“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个枢纽,由于承认法的继承性而被抛弃;但“存在一般的理论概念”与相应的“一般理论概念对其他法权部门的指导”,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这些剩下的部分,主要是关于法律(法权)而非国家的,所以在1980年代就被直接更名为“法学基础理论”,以表达与“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区隔。其后,尽管到1990年代,“法学基础理论”再次更名为“法理学”,但这两个基本底色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法理学“精神分裂”的主要病灶。

既然“法学基础理论”与“法理学”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法理学的“精神分裂”,其实就是法学基础理论的“精神分裂”,因为其中的“基础”可以做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并且它们无法被同时放置在同一个学科之中,法理学的双重人格于是形成。基础的一个含义是“导论”(introduction),另一个含义是“根本”(fundamental)。

在前一意义下,法学基础理论不过是“法学的入门知识”,或者简称为“法学导论”,它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先铺垫,也就是学习部门法学之前的热身阶段。但在后一理解之下,法学基础理论成为法学的根本或根基,而不可能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备和热身;并且,由于其显而易见的抽象性,暂且不妨称之为“真正的法理学”。由于知识层次上的差别过于明显,“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不可能被同时安排在一个学科当中;甚至,“法学导论”本身,根本就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最终只是一门带有预备性质的“课程”而已。尽管它仍带有一定的法学色彩,但由于其基础课程的属性太过明显,也就同时担负了向其他学科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职责。

到此为止,前面所讲的“精神分裂”的两个具体现象,就变得可以理解:

其一,之所以在法理学之外还存在“法学理论”的称呼,因为它实质上仍是法学基础理论。但其中蕴含的“法学导论”的含义,实在无法用来命名一个学科,所以只能舍弃其中的“基础”二字,这就留下了含义不明的“法学理论”。相应地,法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道理非常明显:对于“法学导论”来说,最多只能说它有教学方面的价值,只有作为法学根本的“真正的法理学”,才有可能具备科研价值。但由于“法理学”的含义仍晦暗不明,于是只能搁置争议、各自理解了,研究者就很容易陷入各说各话的处(窘)境,法理学只能是名义性的学科:当研究者被问到自己的学科归属时,将“法理学”扯过来以作遮掩。

其二,法理学之所以要两阶段教学,是因为“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无法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完成讲授的任务,所以只能分阶段进行。与之相对,其他因内容的丰富性而必须采纳两(多)阶段教学的部门法学,一定会强调不同教学阶段之间的连续性,要求学习者必须将分属不同阶段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之所以采取分阶段教学,单纯是基于“教学方面”的理由。但法理学的分阶段教学,并非因为教学方面的理由,而是因为这两部分的性质差别过大,必须将它们严格分割开来,甚至都不能强调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所以,法理学的两阶段教学,经常性地被安排在专业课阶段一首一尾,处于其中的正是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入门”与“根本”的不同要求。

其实,真正的症结在于:“一般法律概念”与“指导部门法(学)”这两个部分固有地不相容。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导论”,作为其内容的一般法律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拣选的,就只能由大多数部门法学所共享的那些概念组成;但这样一来,法理学就无法指导部门法学,反而要对部门法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根本”,它看起来就有了指导部门法学的资格;但部门法学的研究者势必追问如下的问题:你的内容究竟如何获得?你还能称得上是法学吗?无论答案是什么,指导的含义都会面对巨大的挑战:如果答案仍是来自部门法学,指导的意义就很难维持,这等于重回法学导论的思路;如果答案是来自法学之外的领域,那么你既然连“法学”都算不上,凭什么说自己能够指导其他部门的“法学”?(未完待续)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二)传统民法典的体制特点:居于主权国家法律体系的高位阶 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首先体现为其制定过程,即民法典一旦制定不会随意修订或重新制定。其次体现为成为其他民事法律渊源的上位依据,具有统领下位民事单行法律效力的作用。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再次体现为其规定本国民事立法中最基础的制度,从而成为最为基础的民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法的效力位阶是什么意思?法律解答 1、法的效力位阶,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渊源体系中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2、在法的位阶中处于不同或相同的位置和等级,其效力也是不同或相同的;据此,可以分为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上位法是指相对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阶中处于较高效力位置和等级的那些规范性文件。下https://m.66law.cn/case/21965013.aspx
3.中国法律形式与效力等级解析51CTO学堂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分别由国务院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效力等级相对较低。视频还讨论了法律冲突的解决原则,如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法优于旧法等。通过学习这些法律形式及其效力等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秩序。 讨论 发布https://edu.51cto.com/video/70440.html
4.法,法的价值位阶排序是什么律师普法法,法的价值位阶排序是什么2020-01-26 6,729 普法内容当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首先适用位阶基本原则,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义,秩序。法律位阶,是指由立法体制决定的,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法律渊源体系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比如,我国法律位阶,从高到低可分为:宪法、基本法、普通法、法规、行政https://www.110ask.com/tuwen/1767080138506367688.html
5.政治与法律姚魏:论浦东新区法规的性质位阶与权限在德国,只有议会才能制定影响公民权利义务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而《德国基本法》第80条规定法律也可以授权行政机关制定法规命令,只要符合法律授权的内容、目的和范围,法规命令就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法律。但德国法教义中的“法律优先原则”肯定了法律的位阶高于法规命令,即议会不仅可以随时收回授权,而且可以通过法律废除或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1005/c2516a473716/page.psp
6.法的价值位阶怎么规定的当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首先适用位阶基本原则,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义,秩序。法律位阶,是指由立法体制决定的,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法律渊源体系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比如,我国法律位阶,从高https://m.boolaw.com/mip/chosen/95ccaaa0.html
7.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学位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一直存在争议。不同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会导致得出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裁判文书,这无疑增加了误判、错判的概率。本文通过3万余字,共分为五个部分对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以2018年8月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于海明正当防卫案为例,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01949920
8.河北工业大学纪委监察处法律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同国家法律体系一样,由于不同层级的党组织制定的党内法规效力不同,因此党内法规效力等级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党内法规的位阶。 https://jiwei.hebut.edu.cn/jyjs/65052.htm
9.刑法解释方法及位阶关系一般认为,虽然不能说各种解释方法之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位阶关系,但也不应认为各种解释方法杂然无序,可由解释者随意选择使用。显然,这是一种折衷的观点。我认为,在上述四种解释方法中,语义解释当然是最基本的解释方法,逻辑解释是为补强语义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也是法律解释的一种补充方法。一种含义,若不能包括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02/id/152276.shtml
10.“向钱看向厚赚”的网络直播缘何难管新闻频道刘德良建议,将网络直播的法律位阶予以适当提高,其法律效力将会有很大提升,在执行上于法有据,这将对后续的打击惩处网络直播违法违规现象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处罚的领域和力度也更加宽泛,威慑力加强之后,效果也就会更加明显。 对此,李伟民表示认同:“网络直播确实存在‘违法成本太小但获利却很大’的情况,难免会使很多人为了https://news.cctv.com/2017/03/28/ARTIFRLiUnZOJ2etjRLCtNz1170328.shtml
11.邓翡斐王春丽“两法衔接”背景下反向移送机制的立法探析及完善由于目前关于反向移送机制的立法大多是规定、意见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在法律位阶方面较低,而且很多为部门的规定,不具普遍的约束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反向移送立法位阶,增强立法话语权,进而推动实践中对反向移送机制的重视与落实。针对这一问题,修改后的行政处罚法第27条增加了关于反向移送的规定,让这一机制有了向法律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164833
12.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做知法守法审计人(党课提纲)法院对此作出裁定:对移动公司罚款3万,责令协助调查。理由:民事诉讼法65条,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大为和个人不得拒绝。电信条例是国务院行政法规,其法律位阶低于民事诉讼法,当其规定与法律抵触时,以法律为准。 宪法40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需要,由https://www.meipian.cn/33aocuf5
13.支付监管正式升级:《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要点简析一、规章制度上升为行政法规,法律位阶升级 央行2010年6月制定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部门规章《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2号令”),奠定了我国支付机构的监管基础,其将非银行支付业务大致分为三类子业态进行监管,即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此后,我国支付机构http://www.haiwen-law.com/3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