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22年度《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人民网记者李芳森摄
虚拟货币抵偿债务,法院将如何认定?
直播打赏遭遇诈骗,浪费的情感和钱财将何去何从?
……
这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都能在长沙市2022年度《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中,找到答案。
“法治是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翻开案例汇编,前言便开宗明义。
轻翻纸张,墨香飘扬,关于法律赋予的人民权利,都在一个个身边的典型故事里,生动诠释。
群众身边事
文字织成历史,故事划入时光。40个典型案例,汇成长沙市2022年度《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
案例典型,故事都在群众身边。首篇故事,便事关业主权利。
2009年2月,长沙市民秦某购买了一套住宅。一年后,秦某搬入新房入住,发现小区物业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秦某将物业公司起诉至法院,申请查阅业主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况所涉及的合同、收款凭证、银行交易明细等原始凭证,并允许复印和拍照。
当法锤落下,秦某作为业主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有权查阅收支明细,这也从法律上宣告,公共收益不再是“糊涂账”。
2022年是“八五”普法开局后的第二年,为总结推广长沙市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复议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中的典型经验与生动实践,更好地打造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长沙市守法普法工作办公室、长沙市司法局、长沙市法学会联合开展了“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充分运用市民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是长沙市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努力构建“大普法”格局而打造出的特色普法品牌。用老百姓身边鲜活真实的案例来进行“以案释法”,也推动了普法工作提质增效。
社会新鲜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社会公共客运形式越来越丰富,而作为“互联网+”经济战略及共享经济模式发展的产物,网约车应运而生。
2016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网约车的合法性。
知法方能守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速期,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用法律规范新型市场行为、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法治宣传工作,也成为法律工作者的新课题。
在长沙市2022年度《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中,专门收录了虚拟货币抵偿债务案例、外卖员工伤认定案例、网络主播违约被索取高额赔偿案例等,让法治宣传工作紧跟社会步伐。
群众的点滴记忆,也由此折射出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
法律暖心事
农民工维权,一直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帮助,既要在流程上尽量减轻申请人的负担,又要在实体上切实维护申请人的权益。
2021年9月2日,农民工孙某入职一建筑公司并签定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2021年9月2日起至工作任务完成即行终止。但孙某在入职工作11天后,便在工地上受伤了。
2021年10月26日,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孙某的受伤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2022年2月17日,长沙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确认孙某伤残等级为十级。截至开庭之日,建筑公司既没有支付工资,也没有支付工伤待遇。
2022年3月14日,孙某提起劳动仲裁,长沙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了法律援助。
经过反复调解、多次沟通解释,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孙某接受了共赔偿10.9万元的方案,并在7月份完成支付,最大限度也最快速度地保障了受援人的权益。
法条虽冰冷,法律却有温度。
代理人最大程度地为申请人提供了便利,避免了申请人舟车劳顿。
案件的处理暖心,温暖也在文字的流淌中传递。
在前言部分,便直接指出了这份书的定位和用途:作为长沙市的公益普法读物,在普法活动中向市民免费发放。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读性,生动呈现了各部门在法治宣传教育和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中的实践成果。”长沙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剑向记者表示,长沙市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八五”普法规划,探索“接地气”的普法方式,充分发挥法治工作队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法治的天空更蓝更高远,既是全体社会公众的心声,也是广大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编写组希望,这本典型案例的编印,为开创法治长沙建设新局面注入不竭动力,为推动新时代法治长沙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