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制;运用方法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达到A期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课前设计案例做好准备
(二)课中呈现案例置疑解惑
(三)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设置的案例开展讨论。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发言要点、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记录。各个小组积极发言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和教师对案例讨论作出总结。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引入案例“张晓鹏的经历”,初二学生张晓鹏由于父亲溺爱,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消费开始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毕业后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于这案例探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人。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育;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中职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中职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那么,中职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如何的呢?下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述。
一、当前中职教育学课程的现状
(一)、教育学课程专业设置不合理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我国现阶段的中职教育课程有着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汽车维修以及美容美发等多个专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中职教育。但是与外国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相比,国内的课程相对比较单调。而且许多种植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与自身专业无关,并不需要应用到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老化
近年来,虽然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大,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有些中职教育的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纯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氛围沉重,降低了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教育学课程的兴趣,很令人担忧。
(三)、学习内容单一
在中职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练习题的方式,使学生牢记公式,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缺乏配套方法与内容,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采用单一的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效果低下。
二、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可以看出,当前中职教育学的现状很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与此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后,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引领者、指路人。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这样,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能够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久而久之,使教师与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在中职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低下。与此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更多新办法与理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客观、真实的描述事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尽快融入到角色当中。同时,案例教学法降低了课程本身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具有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更多的新方法与新理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中职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2、活跃课堂气氛
通常,案例教学的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教师描述案例;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学生朗读案例;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资料;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描述案例;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方面的特点,然后选择适当的案例。比如讲《学前教育学》案例的时候,有个小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乖巧懂事,乐于助人,但是回到家里就不爱交流,乱发脾气。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不要学生去直接想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跟同学们聊一聊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找到几个跟案例中孩子有相似点的同学,让他们讲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案例教学方法后,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然后更深入的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与人物。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主的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充分激情,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外,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了解学生当前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及时进行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同时,教师也要掌控好整个课堂的进程,及时做好总结。针对案例分析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针对分析错误或者思路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分为,给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告知应该注意的事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出问题的学生,切忌不可随意批评、责罚。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将分数计入到小组总成绩当中。
四、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选择真实、典型、有趣味的案例。这样,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在教学中投入更大的热情。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并加强日常信息的积累。其次,案例要“精”、要深入。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应用的案例越多,就能取得越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同一个知识点中,不能反复叠加使用案例资源,致使教学资源浪费。所以,案例必须要有深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案例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谢伟宏.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5,06:65.
[2]高攀.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4).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可以适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其中对于意识范畴的教学而言更加实用。在案例教学的带动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对于积极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开展实际的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从意识上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引出带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进行安排,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而言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与重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教学的真正作用,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具体的职业教学中也更加侧重于技术教学,因而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的讲解有所欠缺,这种现象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其实际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个人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需要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便于更好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及其运用
1.讲解法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视课中的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认知
关键词:中职;C语言;案例教学法;分析
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中职学校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确保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符,以此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教育的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真实模拟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不可胡编乱造,最起码的要与书本知识、应用实践有关联。也就是说,中职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要取自生活,来于生活,确保案例的鲜明性、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应用时的真实场景。
2.扩展性
要求所例举的案例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内容适当的扩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来,丰富案例的实质内容。
3.导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
1.导入案例
在讲解switch语句、if语句时,引入了学生考试成绩统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一,教师要将统计成绩的方式向学生讲明。如通常的情况是,将日常课程成绩分为A到D四个等级,考试笔试成绩占80%,二者的总和变为学期成绩。其计算过程是:将A-D四个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即等级转化(A-20,B-15,C-10,D-5),然后再加上80%的考试笔试成绩。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程序?
2.分析程序算法
首先,学生输入日程成绩等级、考试笔试成绩;若以a、b、c、d来表示日常课程成绩等级,那么要确保转换得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对比预先的设定等级分数对应值,进行二者间的转换;总成绩等于日常课程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80%;得到某位学生的期末成绩。
在程序算法过程中,也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转换大小字母时,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独立解决。教师先不把此注意点告知学生,学生在编程环节,将会发现一些字母应用上的故障,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印象也会更深刻。
3.重点解析
在此案例中,不要过多的把重点放在案例本身上去讨论,而要注意switch语句、if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另外,还要回顾前面课程中讲述到的问题,如逻辑预算、关系预算等。
三、浅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适当性
作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到许多可以运用于C语言教学的案例。但是,在众多数量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却是一项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比选择。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案例难度、教学进程等,以便于学生消化知识。针对中职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适当从简,因为学生在解答简单的案例时,是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的,并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
当然,选择的案例是可以从生活中索取的,不一定要从课本上选取。为此,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保证选择的案例同教学目的有十足的贴合点。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来辅助,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多如牛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辅助于案例教学,这就要针对性的选择了。
最后,做好结果评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案例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也要在课终做总结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总结案例教学实施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学生积极性的最终保障。
四、结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前,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考虑C语言的特点,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分析了课程实施步骤,希望教师能够精心选例、合理运用、客观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快速提升。
[1]于风雷.中职院校C语言基础的讲解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7-77
[2]杨雪萍.探讨中职C语言课程中算法,实现游戏化展示[J]华章,2014,(17):262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单片机原理;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本文以电子专业课程单片机原理为例来谈谈其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经在人工智能、通信设备智能化以及家电智能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以单片机为核心仍然是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主流之一。因此,将单片机原理课程作为中职类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显得特别重要。
下面以经典的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硬件平台为例,讨论如何在单片机原理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首先,介绍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作用。Reset引脚是复位信号的输入端,复位信号是高电平有效,由R16、C1组成的单片机复位电路接到Reset引脚,平时为低电平,Reset变为高电平,实现自动复位功能。接下来讲解XT1、XT2引脚,时钟电路的作用和用法,I/O口的作用和用法等知识点。然后设计第一个案例,分别点亮8个发光二极管。
用C语言编写程序,然后就是如何在Keil集成编译环境下编写程序,并把程序下载到单片机(AT89S52支持ISP下载)的过程全部演示清楚。这些将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单片机并不困难。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学生第一次上课就可以非常完整地看到并完成单片机设计的整个过程,直观地得到一个结果,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学到一些非常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以大大地提高,效果自然很好。
接下来可以设计第二个案例。在每个发光二极管点亮和熄灭之间加延时程序,以此清楚地看到灯的闪烁,并用位左移来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循环闪烁。该延时程序可以通过子程序调用,让学生掌握有关子程序的知识点以及循环结构程序的一般设计思路,同时进一步讲解4个并行口的知识。通过第二个案例,学生能模仿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依次点亮8个发光二极管。
接下来就可以设计第三和第四个案例。通过多个案例的学习,学生能逐步了解指令系统和熟悉整个设计过程。
从该教学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不再采用灌输的方式,而采用边做边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案例为单元构建认知结构,每一个案例组织若干个知识点,完成的每个案例都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缩短了与实战的距离。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模拟了实际产品设计的过程,案例构建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越来越高,使学生进入企业后一旦需要从事单片机设计,很快就可以上手。
[1]唐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6):21-23.
[2]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揭吁菡,职业学校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