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分析案例.pdf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将其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

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一、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

(一)出让人无权处分;

(二)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亦称不知情,指不知存在

足以影响法律效力的事实的主观状态。我们这里所说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占有人系非法转让。

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并不应知转让人是非法转让,一般是误信其为所有人或其他有处分权的人。

例如,错误地认为动产的承租人、借用人、受寄人、运送人是所有人或其他有处分权的人,并且依转让物

当时的环境,他也不应知道占有人系非法转让,如果是对让与人的行为能力、代理权的范围、意思表示的

瑕疵发生误解,不受善意取得的保护。

第三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这里的善意,是指取得标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应

当知道占有人为非法转让。这里不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让人有权处分的确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参加交易的

第三人都具有这种善意。物权法对这种善意的保护,是公信原则的体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恶意第三人。

恶意就是第三人依当时的情况知道或应当知道转让人无让与的权利。即根据当时的环境,依交易的一般情

况,可以得出让与人无权让与的结论,则第三人应视为恶意。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价购买物品,如无

相反的证据,应认为是恶意。[1

(三)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四)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成立的条件: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规定,善意取得应当具备下列成立条件:

1.标的物须为动产或者不动产

2.让与人对处分的动产或不动产无处分权

3.受让人受让财产时须为善意

4.受让人须支付合理的价格

5.转让的动产或不动产已经交付或者登记

构成要件编辑

一、主体

在主体方面,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只有当转让人无权处分该物时,原物

所有人的利益才会受到侵害,才会存在牺牲原物权人的利益而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才有适用善意取得

的必要。并且,受让人应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第三人的行为是有效的,一个被撤销或无效

的行为就不存在对其利益的保护问题。

二、客体

在客体方面,从《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

以交付为其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原则。

三、主观方面

就主观方面来说,受让人应当的善意的。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

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认定这种“心理状态”,我认为应当考

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受让人是否有“知情”的义务,通过他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对转让人的了解程度,

受让人是否能够判断他的取得是善意的;其次,受让人是否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如果受让人明知其取得该

物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差极大,则可以认定为其行为出于“非善意”;最后,应当考虑交易的场所是否符

合常理。需要强调的是,善意取得为即时取得,因此善意的准据时点原则上应为法律行为发生时即受让财

产时为准,至于时候知情与否,并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构成。[4]

四、客观方面

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

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以合理的

价格转让”就充分说明了这种行为的性质必须的有偿的,受赠、继承等无偿方式取得的物不能发生善意取

得的效力。

善意取得既可以适用于动产,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但法律规定禁止流通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如贵重金属、

毒品、麻醉品、国家专有财产、盗窃物、赃物等不适用善意取得。[1]

法律后果编辑

一方面,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

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甲出差托付乙保管其电动车,在甲出差期间,乙把电动车卖给了丙,而丙事前并不知道乙没有处置权,而

且以合理的价格构成交易。该案例中就属于善意取得,甲回来后,电动车归丙,甲没有权利索要,甲可要

求乙交出交易金额,而且还可以要求乙赔偿事宜。

第二题分析

根据《消费这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

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

THE END
1.法治典型案例(精选6篇)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执行诉讼,即由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也是一种“官告民”的体现。这种类型的诉讼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减少行政权与公民权的直接对抗,将二者引入平和理性的司法程序,实现权利、秩序与法治的和谐。 篇3:法治典型案例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在对法治区县建设工作中的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283g46n.html
2.法制经典案例教案(20篇素材参考)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5394.html
3.江必新: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新华访谈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各地法院均加大了涉民营企业家错案冤案甄别纠正工作力度,也有很多人民法院经过甄别纠正后宣告当事人无罪的案例。同时,我们加大新闻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积极宣传党中央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精神,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http://www.xinhuanet.com/talking/character/2018110705.htm
4.“以案普法”这些典型案例成为全民法治公开课生动素材央视网消息:每一个典型案例都是一堂法治公开课。那么,有哪些案例写入了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我们来了解一下。 劳荣枝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案 1996年至1999年间,劳荣枝与其情人法子英在多地共同实施抢劫、故意杀人、绑架4起,共致7人死亡,潜逃20年后被捕。最高人民法院对劳荣枝依法核准、执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严惩重http://www.imline.cn/news/guonei/2024/030Q12232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