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前沿丨“情理法”:传统发展与当代价值

注意事项:对于各热点论文解读中提取的知识点,建议鱼宝们回归资料进行复习,包括其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尤其注意若其在真题中考察过,或者在知识点上标注【重要】字样的,更应当重视,让自己真正掌握知识点。

热点内容一

“情理法”:传统发展与当代价值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2023年8月

“情理法”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经典论题之一,展示的是“情、理、法”三者之间的三维度关系,体现着中国人的法哲学思维。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树立正确法治理念,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理情”有机统一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对当代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法律史大讲堂”第六讲,霍存福教授针对“‘情理法’研究的尝试与阶段性创获”展开演讲,刘晓林教授、李栋教授与谈交流。

在中国法律史的发展中,国人通常考虑“天理、国法、人情”,而在“情理法”三者之间,展示的是“情、理、法”三个事物之间的三维度关系。“情理法”在中国,不仅代表着历史,还代表着文化、传统;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哲学问题。

“情理法”的三重面相,“情理”的法律构成是前提和基础,法律适用讲究情理、对法律进行情理分析则是应用和展开。这在许多法律原则与制度中也多有体现,并且它也帮助我们在了解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过程中更加全面。

【考点内容】

由于情理法所展现的主要是中国古代法治之中的法律儒家化,因此对于此处的知识点,建议各位联系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进行记忆;而天理国法人情的发展,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西周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思想与三刺之法、秦朝的非公室告等等。自汉朝开始的法律儒家化,在魏晋南北朝、唐朝各有进一步的发展与表现。诸位可根据鱼跃密卷中有关法律儒家化的论述题答案进行梳理记忆。以下列举几处典型知识点协助记忆:

1

\汉朝/

(1)汉代刑法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这一原则是孔子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的伦理思想,在汉代法制中的具体体现。汉宣帝时成为国家正式的法律原则,其立法本意在于尊重人们的伦理亲情,弘扬“亲亲尊尊”之道,宽宥人们出于自然亲情而情不自禁地包庇藏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原心论罪:“原心论罪”是汉代司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也贯穿在立法之中。这主要体现在当时蔚然成风的“春秋决狱”之中。所谓“原心”,或称“原本”、“原情”,都是指特别考查(原)行为人动机的伦理性质。合于纲常伦理则为善,悖于纲常伦理则为恶。出于善的动机的行为即使违法也不应追究,出于恶的动机的行为即使合法也要追究。

(2)录囚制度:即定期不定期对在监服刑的犯人进行重新讯问考査,以期发现冤假错案并及时纠正的制度。录,即省录、查录之意;录囚有时又被称为“虑囚”、“休囚”等。除司法仁政考虑外,还有监督司法、督察狱政的意义。

(3)春秋决狱:经义决狱或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经义决狱”。因为最常引用的经典是相传为孔子编定的最能体现儒家微言大义的《春秋》一书,所以又称为“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他认为其核心是“原心论罪”。董仲舒对许多案件的特殊断决,表面上超出了当时法律的规定,但实际上更体现了情理或法律精神,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以儒家伦理为标准评价动机的善恶,并根据动机的善恶认定行为人有罪无罪或罪轻罪重。汉代的很多“决事比”即判例法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影响:这种司法取向,实为法官造法,容易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不利于案件公正审理。“春秋决狱”使儒家经义有凌驾于成文法之上的权威,使其直接成为国家法律渊源,这是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的典型体现。“春秋决狱”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汉代一个重要的法律形式——决事比,即判例法。有利于疑难案件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法律的僵硬和不足之处。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构建现代司法天理、国法和人情的三维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魏晋南北朝/

(1)准五服以制罪:《泰始律》集汉以来礼律融合之大成,将律条与儒家倡导的礼有机地结合成一体。为强化礼教,捍卫宗法秩序,把周礼中的丧服制度直接纳入律中,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作为一项刑事立法和司法原则,“准五服以制罪”是指对于亲属之间相互侵害行为,根据服制所表示的尊卑贵贱远近亲疏,来决定罪与非罪及刑责轻重。

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人身伤害情形中,亲属间的尊卑亲疏关系不同则罪责轻重也不同。即以尊犯卑,服制愈近(亲属关系越近),罪责愈轻;服制愈远,罪责愈重。反过来,以卑犯尊,服制愈近,罪责愈重;服制愈远,罪责愈轻。在亲属相奸情形中,不论尊卑,唯论亲属关系远近,服制越近者罪责越重。在亲属相盗情形中,则正好与亲属相奸情形相反,亲属关系越近则罪责越轻。“准五服以制罪”是晋律儒家化最明显的标志。

实际上把儒家“亲亲尊尊”、“爱有差等”的礼制原则引入到刑事法律之中,以法律的方式维护了“三纲五常”。

影响:唐代关于侵犯五服内不同亲等的亲属之不同罪责的规定周密而细致。宋代曾将皇帝关于断决亲属相犯的诏敕合编为《五服敕》。元代则开始将所有亲属关系的服制等级示意图表(五服图)附于《元典章·礼部》,以方便官员司法时参照查核。明清两代为在法律中强调礼的突出地位,更将关于五服的示意图,列于律典之前,以解释五服的范围及“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并以便司法官查验。

(2)存留养亲制:即当死罪或流罪犯人的直系尊亲属因年老或疾病而致生活不能自理,而家中又别无成年男丁侍养之时,国家允许罪犯申请暂缓刑罚执行,留家赡养老人,待老人去世后再考虑原判刑罚执行的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北魏。该制度是儒家宗法伦理与国家法制相结合的典型体现。其着眼点不在于对罪犯本人的人道主义宽恕,而是为了保障“孝养”双亲义务的履行,帮助犯罪人完成其孝养长辈的责任,以巩固亲伦关系,强化人们的忠孝价值观念。这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孝道伦理特色。这是礼与法结合的更高体现,是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加深的标志。这一制度为后代法律所沿袭,一直到清末。

3

\唐朝/

(1)死刑复奏制度:“诸决大辟罪,在京者,行决之司五复奏;在外者,刑部三复奏。在京者,决前一日二复奏,决日三复奏。在外者,初日一复奏,后日再复奏。”反映了唐朝法制审慎恤民的立法思想,值得后世参考借鉴。

(2)伦理性刑法原则:

准五服以制罪,《唐律》继承了自《晋律》正式入律的“准五服以制罪”原则,亦即在亲属相犯案件处理时秉持“亲疏有别、尊卑有别”的原则。典型贯彻了儒家“亲亲尊尊”、“亲疏有别”、“尊卑有别”的伦理原则。

亲亲相隐:《唐律》继承了汉律以来“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贯彻了儒家“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所有同居亲属(不论服制)均可相隐,不同居的大功以上亲属亦可相隐,不同居小功以下亲属相隐也可减轻处罚。

矜恤老幼妇孺:《唐律》特别注重哀怜老幼妇孺。对于老幼,既不能考讯,也不能迫令其作证。对于孕妇减轻处罚。此外,妇女除犯奸罪外,一般可以赎刑;妇女处死刑,一般绞于隐处。

(3)三司推事制度:唐代的重大案件,常常采取“会审制”。特别重大的案件,常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组成临时最高合议庭审理,时称“三司使鞫审”,或曰“三司推事”。此即后世“三司会审”的前身。三司推事制度显示出唐朝统治者对重大疑难案件的慎重处理,体现了恤刑慎杀的精神,为后世所继承。也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

(4)审判回避制:审判回避制是当法官为被告人的宗亲和姻亲、仇嫌,曾任被告所在地区主官、曾为被告人的僚属等多种情形时,需要另择审官审判的一种审判制度。此外,还有防止其他官员干扰审判的规定。所谓换推,即另择审官。它对保证司法官的公正与中立,进而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司法公信力,为后世所继承并发展。

4

\宋朝/

翻异别勘制: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在家属代为申诉时,须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监司另派官员复审的制度叫“翻异别勘”制,有时叫翻异别推制。其中,由原审机关的另一官员复审称为“差官别推或移推”,由上级机关差派与原审机关不相干的其他机关复审称为“移司别推”。按法律之规定,翻异可三至五次。但实际执行上较宽,有多达七次者。这种制度就其实质来说,是司法机关自动复审,虽有时会因多次翻异而影响司法机关的审判效率,但该制度的实行从总体上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同时也是宋统治者“慎刑”精神的体现。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

热点解读30

法制史5

法学考研7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7

五院四系34

热点解读·目录

上一篇民商法博导张家勇教授经典论文拆解下一篇知识产权法前沿:数据财产赋权的立法选择(吴汉东教授论文带读)

THE END
1.律心向善,“益”心为民!法治公益普法律师日报社法律知识第三届中国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覆盖推进立法与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普法与法治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律所公益品牌、法律援助、捐资助学、公益法律服务协同创新等8个类别。 (法治日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7Q01K00514R9KQ.html
2.2023年十大法治新闻各方就加强各成员国(法律和)司法部之间互动、深化法律服务领域合作、继续定期对话并切实执行协议等达成一致,并签署了《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联合声明》,在加强法治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2023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特别介绍了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上海合作组织https://www.moj.gov.cn/pub/sfbgw/zwgkztzl/xxxcgcxjpfzsx/fzsxmtgz/mtgzqt/202401/t20240112_493482.html
3.法治前沿中国法学创新网,中国法学创新网是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的官方网站,致力于法学思想推陈出新,打造法律人的精神家园。下设创新文选、热点聚焦、刊海纵览、讲座集萃、阅读传奇、名家访谈、新秀100、星闻轶事、妙文共赏、等多个栏目 中国法学创新网搜索关键词有:中国法学创新网 http://fxcxw.mzyfz.com/html/135/
4.“法律热点”:当下哪些法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保护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关注法律动态等方式,共同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为构建一个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http://healthnews.sohu.com/a/758975520_121897420
5.法治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一带一路”法治前沿问题论坛召开要充分发挥福建涉侨、涉台、涉海优势,紧扣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企业“走出去”,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加强国际法和国别法研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制度研究,不断推出更多具有理论高度、学术深度、实践厚度的研究成果。https://julianhj.com/newsinfo/6481302.html
6.前沿法律知识百科前沿法律头条是一个专注于法律知识分享与法律资讯传播的平台。我们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新全面的法律头条知识,涵盖各个法律领域的热点、案例、解读等。通过茂律法律头条,您可以轻松掌握法律动态,了解法律常识,提升法律意识,为您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https://www.y-jk.net/
7.法治研究理论前沿 《民法总则》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理论研究述评徐国栋; 《民法总则》更新了《民法通则》确立的民法其规范化所遭遇之第一个问题是,就受害人对自己利益之维护,在法律上是否得对其课以义务,当中涉及有无法治论坛 新时代法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反思与体系构建程林;李安; 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http://fzyt.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22&st=01
8.“前沿”一定是“问题”——走向时代前沿的哲学思维一种是“拟神化的一元主体”。即把法治的主体看作神一样的、高于一切人的唯一主体,必须全知、全能、全力、权威。设想这个主体在那里操作和运作,法律和现实所有的立法司法人员都只是它的工具。 另一种是“权责到位的多元现实主体”。即承认现实的主体是多元的,而多元之间的界限和联系都系于权利与责任这个社会纽带。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