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时政法治

核心提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总结传承,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深刻把握和丰富发展。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崇德尊法的文明传统,现代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首先,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涵摄和构成了以德治国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他同时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的“德治”,就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具有鲜明的伦理法色彩。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对“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和礼法结合、法准乎礼原则的精妙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治理以道德调整为主,以法律(刑罚)调整为辅,按照伦理原则评价立法、执法、司法的优劣得失,进而维护善良淳朴的社会秩序不被损坏。这种占据主流思想地位的儒家传统对法律文化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奉行“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思想,强调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的法律价值观,坚持无讼是求、以“和”为贵的司法审判原则,崇尚“天理——国法——人情”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模式,注重树立严格执法、道德清廉的清官典型示范,沿用一整套体恤民情、谨慎刑罚的人性化法律制度。

再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为此,必须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及其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为此,必须发挥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我们还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平安的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若干具有标志性的法律制度,以法治促文明、促公平、促诚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党员干部能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让遵德守法成为全民真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首先,加强法治、道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其次,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人民的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两者决定着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最后,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道德的价值导向功能和社会规范整合功能。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

THE END
1.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处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法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将通过提供100条关于法律小常识的问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2.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科学严密、系统完备的先进法治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https://www.lincang.gov.cn/info/2696/1269004.htm
3.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s://m.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5688
4.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作为一个全面的法律知识内容大全,它不仅要掌握传统领域如刑事诉讼、民商事等,还要涉足跨领域,如税务、新能源科技等新兴行业,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行业背景下产生的问题,从而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情报支持。 法律教育革新:让学习变得有趣 传统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复杂而枯燥的事务感到厌烦。但如果我们能以游戏化或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5.法律基本知识法则与智慧的起点在探讨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社会为了维护秩序,调节人们之间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命令。它是国家权力对外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国家意志对内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法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养。 https://www.6vjxuc8a1.cn/gong-qiu-shi-chang/435177.html
6.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媒体、公民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倡导公正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途径,逐步实现在法律框架内的社会正义,这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7.法治中国的意义及其实现[2]60年代,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了法治的八项原则:(1)法律的一般性;(2)法律的公布;(3)适用于将来的而非溯及既往的法律;(4)法律的明确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7)法律的稳定性;(8)官方行动和法律的一致性。[3]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莫尔(Moor)提出的法治概念是:(1)分权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67.htm
8.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9.读书:法治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法治的前提既是一元又是多元。法治要追求公平和正义,正义是客观存在的,否则法律不过只是一种工具。只是绝对正义在彼岸,有限的人不可能拥有绝对的正义。幻想在现实中去实现绝对的正义,这些看似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我们必领接受人的有限性。 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10.陈景辉:法治必然承诺特定价值吗?我的基本主张是:虽然作为理想的法治似乎必然承诺特定的价值,实质法治观念看起来不可避免;但基于接下来将要谈到的理由,它所真正要求的反而是一种并不必然承诺特定价值的形式法治观念。为实现这个目标,相应的讨论将围绕以下四个关联问题依次展开:第一,有法律就有法治吗?这用来说明为什么法治被视为法律的优越形态。第二,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M.php?id=17283
11.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12.数字正义的法治实现要解决前述数字正义实现道路上的种种藩篱,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法治体系,以建构与数字时代更加匹配的法治秩序。 完善数字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和反垄断制度。首先,分类分级对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进行合理确权,实现公共权力、私权力和私权利之间合理边界的确立,既为数字创新、数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1/id/76393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