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市司法局今年1-6月份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淮安智慧法律服务创设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已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19.16万件次,群众满意度达100%,服务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8月9日,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召开。淮安从便捷、精准、融合“三个维度”入手,实现平台网络全覆盖、服务供需全链条、业务协同全流程,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品牌的创新做法,被本次会议作为典型经验加以推介。
排兵布阵,服务便捷度“脱胎换骨”
法律服务热线坐席
公共法律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厅
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品牌,实体平台肩扛重任。为此,今年5月起,市司法局借助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阵地,创办“24小时自助厅”,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公证、法律援助等自助服务。其结果是,“24小时自助厅”投入运行1个月间,仅“8小时外”的非工作时段就为920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服务。
实体平台开路,热线平台跟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并线至12345便民服务热线后,基于数据双向归集、知识库共建共享、群众诉求快速响应的预期目标已经完成,市司法局持续加大人力投入,在12345热线中心设置了12348坐席专区,派驻4名律师负责工作日期间的法律服务供给,非工作时段则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团队提供7×24小时服务。今年1-6月,累计接听群众来电9416次,热线接通率100%,群众满意度达97.3%。
量体裁衣,服务精准度“立竿见影”
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便民惠企是目的,精准精确是境界。实践探索中,市司法局聚焦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法治惠民等重点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制导,提升公共法律服务针对性。
比如,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以省级清单三大类19项服务为基础,推出智能咨询、网络仲裁等7项智能化法律服务;以“法润淮商”品牌为引领,紧盯中小微企业现实需求,研发“智能合同审查”产品,免费提供15类常用合同智能在线审查服务;以“疫情防控、法治同行”法律服务专项行动为依托,研发“企业法律风险体检”产品,为企业提供9大类一站式移动端法治体检服务。
举措量体裁衣,效果立竿见影。以社会治理保障方面为例,得益于行政纾解工程的实施、“一码解纷·行政纾解”平台的建立、“苏解纷”小程序的推广,今年上半年,仅“苏解纷”小程序平台就受理化解纠纷案件8774起,占纠纷案件化解总数的30%,“一码解纷·行政纾解”平台注册用户数也实现了快速攀升,达到14万人。
不仅如此,今年前两个季度,淮安公证服务在综合运用了远程视频、线上预约等手段后,已办理公证1237件,是去年同期的六倍,为738名因疫情防控影响无法现场办理公证的人员解了燃眉之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市司法局运用OCR、语音识别等技术开发运行的“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实现了法律顾问与村(居)民自动匹配,群众法律服务诉求及时响应、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所有村居法律顾问打卡完成率均为100%。目前,市司法局正在加速打造的“智慧医调”平台,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
革故鼎新,服务融合度“水到渠成”
公共法律服务面向公众,如何实现服务平台融合、业务协同、数据共享,考验智慧。有鉴于此,市司法局从融合度切入,通过机制创新打出一套组合拳。
信息采集分门别类。实行“一事一录、一事一档、一事一评”,提高信息采集准确性、便捷度,同时推出“民意12348”工作制度,加强对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全部事项全流程质量跟踪监控、闭环管理,对群众不满意的办结事项进行跟踪督查、持续整改,确保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关联业务一网通办。市司法局与公、检、法等政法部门开展刑事案件业务协作、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线上办案协同,提高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办理质效。除此以外,推动公证、法律援助、律师、行政审批等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跨平台、跨层级、跨业务协同办理,实现法律服务“一网搞定”。
数据资源实时共享。以消除“信息孤岛”为靶向,实施“数据汇聚对接工程”,打通司法行政二级数据中心与其他政法机关、市级部门14个业务系统、35个数据端口之间的壁垒,实现与全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视频监控等数据资源对接共享,为律师和司法鉴定执业监管、矫正对象越界监控等提供实时数据支撑。主动融入“智慧淮安”建设,在“i淮安”城市综合APP平台开辟法律服务专区,提供七大类线上法律服务,上线仅2个月,访问量就达31.88万人次。
当前,淮安三个维度探索智慧法律服务新路的实践正在继续,新的主攻方向也已明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升多维度服务能力,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另外还要持续拓展人工智能辅助、云端视频通道等服务形式,推广区块链技术在公证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发挥好大数据在研判分析方面的价值,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作出更大贡献。”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东明说。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