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egalScience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办的“纪念郑成思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于2016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郑成思先生是当代中国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的开创者,他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培育了几代知识产权学人,影响了几代知识产权实务工作者。2006年9月10日,郑成思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时年62岁。他的去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遗憾。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际,郑成思先生生前的相识故旧及家人弟子70余人汇聚北京,共同追忆和缅怀先生的学术人生。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特整理记录了座谈会发言,希望更好的保存和传播这份珍贵的资料,让郑成思先生的学问与人生得以薪火相传。

李明德(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

今天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郑成思教授在他的一生当中,推动了中国的知识产权学术研究,所以说他首先是一个学者,他用他的学术研究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知识产权工作者。郑成思教授也是知识产权学术的实践者,他参与了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知识产权行政方面的工作,也参与了司法方面的工作,甚至参与了一些企业的实务工作,用他的学术,推动了制度的建设。

当然郑成思教授还是一位教师,他培养了许多学生,有一些学生或者说间接的学生们,现在已经在很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已经走了十年,当我们决定,在今天下午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我们发出通知,他的原来的朋友、他的同事,当然也有现在的领导,都纷纷表示来参加这样一个座谈会。

张勤(中国科协党组原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

今天很高兴受邀参加郑先生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为什么我第一个发言人呢?因为李明德老师讲了很多郑先生的功绩,但似乎遗漏了郑先生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对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予以补充。当时我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负责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战略制定的早期,我主要咨询的专家就是郑先生。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年了。我一直非常遗憾郑先生去世太早,未能更多地帮助我做好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工作,我也过早地失去了郑先生的强大支撑,倍感工作困难。但在04年到06年期间,郑先生发挥了很少人知道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我对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很多想法得到了郑成思先生的肯定,使我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我03年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任职。6月份到任,7月份就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任第十八课题组副组长。这个课题组的任务是研究科技法规、政策和体制。我承担了科技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战略问题研究,是与朱雪忠老师一起完成的。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为紧接着启动的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做了重要的准备。实际上,04年初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一直到06年郑先生去世,这是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早期,郑先生对战略的制定有巨大的贡献,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

郑先生的为人令人敬佩。尽管很多人在学术上持有与郑先生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是在郑先生去世的追悼会上,很多人参加,既有他的观点的赞同者,也有反对者。大家都敬佩郑先生的人品、高风亮节和学术水平,非常感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田力普(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

首先感谢明德主任,邀请我参加这次座谈会,这个信息传过来,我就特地从外地赶过来,专程来参加这次会议。我和张勤同志的想法一样,也是借此机会来表达我的思念,郑教授确实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方面有诸多建树,是一个领军人物。

所以我们觉得郑先生真的是很让人敬重的,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政治素养强,能够从国家的大局出发,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理论建树,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中央最高层把它表达出来,改变自己作为学者的一些想法、习惯,他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出色。我非常感动。郑先生奉献的多,索取的少。我就是特别为他的身体着急,他什么都不吃,不吃肉,不吃海鲜,我们一起去外地开会的时候,主办方都很为难。06年确实是他身体最差的时候,当然后来听到他去世的噩耗,大家都非常惋惜。他为了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生命的全部。我就回忆这些片段来纪念郑先生逝世十周年。

我和大家一样,都十分怀念我们的郑成思教授。在郑教授去世的时候,我写了一首诗追悼他。现在,我把我在2006年9月12号写的这首诗奉献给大家:

哭成思

闰七之秋闻闷雷,良师西去不回头,

君子神交廿七载,再遇疑难我犯愁,

闰七之秋闻闷雷,往事历历在心头,

单枪匹马走英伦,师从柯氏夺头筹,

闰七之秋闻闷雷,一生辛劳似黄牛,

著书立论为法治,国会献策强神州,

闰七之秋闻闷雷,挚友驾鹤游蜃楼,

何人觅得仙灵丹,拉回兄弟共筹谋。

这就是我当年写的纪念郑成思教授的诗,再次表示对他的思念。郑成思教授逝世十周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座谈会来纪念,聚齐这么多领导、朋友、同事和学生们来座谈,纪念郑教授的学术研究与法治贡献,是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罗东川(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副庭长、研究室原副主任,现任中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

大家下午好,非常愿意参加这个座谈会。我记得上次参加座谈会还是郑老师逝世一周年的时候。那次也是大家回忆了很多和郑老师的故事,让我们大家非常感动。那次我就提出,应当把郑老师的精神在知识产权界传承,应该在整个知识界甚至整个社会都来弘扬郑老师的精神。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在我脑海里仍然经常出现郑老师的身影,回忆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伊始,与郑老师交往的很多情节。

郑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自己没有给郑老师当过学生,但我的内心永远把我自己当作郑老师的学生。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包括知识产权审判制度和实践,都得到郑老师非常大的支持。尤其在93年,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刚开始建立,那个时候我们就11个人,真正从事过知识产权的人员非常非常少。那个时候郑老师担任北京法院知识产权专家咨询顾问。基本上我们遇到疑难案件都请他来,从来没有拒绝过。我自己当时承办了许多重要案件,遇到疑难问题,都请郑老师来参加庭审旁听,然后听他对庭审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许许多多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案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官智慧,更多的是像郑老师这样在座的许多老师的智慧。那个时候,理论界和实务界这种紧密关系推动了中国知产审判向前发展。

感谢郑老师在过去我们工作当中、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帮助。我也想代表一大批知识产权法官向郑老师表示感谢,永远地缅怀他。我自己在工作中看郑老师的书,向郑老师请教,收获非常之多。应该说,当时的审判视野和高度与郑老师高瞻远瞩的视野是分不开的。那时候,我们审理计算机软件案件,根本不知道什么源程序、目标程序,但郑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国内外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审这些案件时候的高度,站的这种位置,使我们的审判能够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这和当初起点高有很大的关系。

应该把郑老师的精神品格进行很好的宣传,其实他也代表了知识产权界的一种品格。我看今天来的那么多老同志,都和郑老师打过很多交道,肯定都能够感受到郑老师身上的这种品格。所以我想这个十周年缅怀郑老师的座谈会,不单单是回忆,也是深刻总结我们知识产权界对国家的富强,对创新做的贡献。座谈会的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年轻的同志,在这个方面都有更多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年轻一代要把这个历史责任,历史使命担当起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应该怎样发展,你们的肩上有什么责任。。郑老师的思想与行动是我们知识产权界几十年的总的体现。应该把郑老师作为我们知识产权界的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年轻一代要把这种精神,这种品格传承下去。

高卢麟(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

第二点,郑成思作为一位专家、学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今天我看你们中国社科院年轻的学生来得不多,以前是郑成思的研究生,我知道在他的指导之下,就挂他的名的,有很多很有成就的研究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郑成思教授还是WIPO一个专对发展中国家教授联盟成员,郑成思教授是代表我们中国,他在知识产权教授方面享有盛名。

我还和大家讲过一条,郑成思教授是我们大家的学习榜样。有的同志可能不知道,郑先生的房子很小,在很小的房子里面只有一个很小的读书的地方。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就是他在专研学问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不看文艺节目,而是一心专注地在研究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我想这一点我没有做到,我想很多人都没有做到。他的确是我们知识产权很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行,他的作风,他的贡献,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想在今天这个会上,和大家共勉,回忆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我也希望出现更多的人,把郑成思教授治学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对知识产权的贡献,包括在国际上提高我们的地位,在人大立法方面,涉及到所有这些贯穿到将来的工作中。尽管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前面要做的工作仍然是很多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真真实实的融入,来帮助我们把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搞得好上加好。

欧万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原副局长):

杨林村(科技部知识产权中心原主任):

我之所以一定要来这个座谈会,是觉得郑成思老师这个人,外貌非常瘦小,但是他给人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他的气场非常大。我觉得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真诚,来自于他的学养,来自于他对祖国、对于知识产权事业的这份执着,所以我对他的人品非常崇敬。他去世的时候,我莫名其妙流了几滴泪,我就觉得我们行业非常缺少有这样人品的专家。他也从来不考虑个人的荣辱,领导对他怎么看,人格非常的高大。所以我觉得呢,感谢李老师,能邀请我,给我这个机会,我把我的心意表达给大家,谢谢大家!

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纪念郑成思老师逝世十周年的座谈会。

谢谢大家。

董葆霖(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原副巡视员):

曹中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原副局长):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出席郑成思教授逝世十周年的座谈会,我感触很深,我是2001年至2008年任中华商标协会秘书长。在协会期间,遇到了不少新问题,要向郑成思老师请教。我们在2002年到2003年曾经举办过两届中国商标大赛,也就是第二届“冠生园”杯商标大赛、第三届“恒源祥”杯商标大赛,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放,我剪辑了两段大约12分钟珍贵的视频,即中央台记者对郑成思老师的采访,以纪念和缅怀郑老师。

黄晖(郑成思教授博士弟子,文集汇编者代表):

王润贵(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我今天代表知识产权出版社《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的主要工作团队上台说几句。我们团队今天总共来了5位。知识产权出版社总编辑助理、主任都来了,也带着郑成思文集的编辑,来向大家简要汇报文集的情况。我先表个态。第一,刚才第一阶段的座谈会,各位领导、专家都表达了对郑老师的追思,我们也是带着同样的心情来出版这个文集的。在我们这样的团队做这样的工作,它已经超过了出版了一套学术著作的意义,而是像刚才有的领导谈到的,是要推出一种中国知识产权界的精神。通过保存郑老师的研究成果,保存这种精神,是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传承的。这是我们出版该文集的初衷。第二,这项工作筹划已经好几年了,讨论、立项、组稿、汇编已经经历三年了。具体的汇编工作刚才黄晖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他们做的更具体,我们配合他们工作。我们知识产权出版社一定配合好《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的汇编团队,把这个文集做好。今天我们这个团队带着我们的初步工作成果来到会场,一方面是追思郑老师逝世十周年,另一方面是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张斌(郑成思教授家人代表):

我受我岳母委托来讲几句。我岳父去世前有两个心愿,其中一个是希望他的学生能超过他。当时知识产权出版社找我,想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出版这套文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的学生有一次超越他的机会。所以我们做出了一些牺牲,因为有些朋友说可能会影响我岳父的著作权,但只要能让他热爱的知识产权事业得到发展,做出点牺牲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一个是选择黄晖做汇编的负责人。当时我岳父说过几个人名,其中就有他。这几个人可以动他的作品的。他已经做出交代了。

管育鹰:好的,《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发布预告会告一段落,我们中间不做休息了。继续请郑老师的朋友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发言。

杨叶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原副巡视员):

宋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芮文彪(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王范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专职委员):

在多年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以他点头认可为标准。

让人肃然起敬不仅是他的学识,更是他谦和、朴实的人品。他对我们的问题可以说“有求必应”从不推脱、敷衍,也不会因为你的问题幼稚而不屑一顾,总是认真的倾听。我清楚地记得他倾听时的眼神、表情和手势。倾听时他会凝重地直视着你,当他肯定你的意见的时候会轻轻点头,否定的时候也会微笑但坚定地摇头或摆手。他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非常严谨地从词源、词义到基本理论进行讲解,直接引用理论或判例给你明确的意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件涉及计算机互联网的案件向他求教,他非常谦虚而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我研究的不深,你可以找XXX讨论,她比我研究的深入。

在审理首件涉及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案件中,我的意见在审委会没有通过,在此情况下,我求助郑老师的帮助指导。我试探地邀请他到我院与主要领导进行一次交流,没想到他不仅马上答应了我的请求,还主动提出由他出面邀请王利明和江伟两位教授参加。我非常感谢他和两位教授从理论上明确支持了我的意见,郑老师还亲自对这个案件庭审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做了详尽的点评。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对一个具体案件和庭审全过程进行学术点评。正是有他的指导,这个案件的庭审录像获首届“金法槌”奖,还被选为国家法官学院高级法官培训教材。

我没有资格和水平去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但说他是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应该是公认的。他的学识和品德得到一致的尊重。我虽不是郑老师的亲传弟子,但可以说得到过他的耳提面命,我以此为荣耀。

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编辑出版郑成思老师的文集是我们对郑老师杰出贡献的肯定和怀念,也对系统研究郑老师学术理论和思想,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邀请我参加这个纪念会。

张鲁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庭长):

马秀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

郑教授是我们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的副理事长。2004年我们去拜访他的时候,他提出我们研究会搞研究,要强调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提出了研究的“三性”。我们在日后努力地践行郑教授的指导思想。他对我个人也有很大帮助。1985年和1987年。我两次在咱们法学所的刊物《法学译丛》上刊登两篇有关专利方面的译文,都是由作为该刊编委的郑教授校对的,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耳熏目染。在他逝世十周年之后,我们现在开会缅怀他,发扬他的治学精神,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张玉敏(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王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郭禾(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张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孙国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朱雪忠(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就是在郑老师、田局长、施特劳斯教授的帮助下成立的,郑老师还是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名誉院长。所以无论从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还是我个人来讲,都得到郑老师的大力帮助,我们特别怀念郑老师。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杨建斌(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接下来也说两句。一个就是刚才郭禾教授提到了我们当年在人民大学听郑老师的课,我记得郑老师当时讲的题目是《信息产权与知识产权》,在1987年的时候能提到这个高度,当时我们的眼界大开。信息产权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难题,在当年提出来确实是很了得的。所以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再提一件事,就是谈到民法典,民法学界有人说过,如果郑老师要是活着的话,你们今天不用呼吁了,知识产权自然是重要一部分,这是第二件事。我有个建议,我个人想法,不知道合不合适。郑老师的文集,主要是郑老师作品,我看今天很多老同志回忆郑老师很多的轶事,非常有价值,能不能整理一个郑老师生前轶事,整理一本书。这个既体现了郑老师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再一个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我们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史。实际上郑老师生前经历了我们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些轶事要是汇到一块儿,从细节的角度来反映我们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过程。这是我的建议,就是这些,谢谢。

赵玉忠(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郑为群(郑成思教授家属):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纪念我弟弟的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十分感动。刚才有老师提出是否能够把大家的发言以及大家和成思交往的轶事整理出来,作为家属我非常希望能够实现。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管育鹰(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执行主任):

(记录人:郑冉、刘峰、储江、韩耀、刘清格)

(摄影:张天宇)

(责任编辑:李菊丹、张鹏)

Sponsors:InstituteofLawandInstituteofInternationalLaw,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

THE END
1.最高法院中国法院网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立,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并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自办视频播放业务。中国法院网是世界最大的法律网站、法律新闻网站,为社会提供最丰富的法律资讯、最权威的法院信息、最快捷的案件报道。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index/id/MzAwNAAhMwMiAAA/page/1.shtml
2.人民法院出版社电话人民法院出版社电话 电话号码:01056236985号码删除和更正 详细介绍: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是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范围为法律资讯服务、法律数字产品、法律数据库的研发与营销;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和专题片的策划发行;电子音像制品的制作出版;相关培训及活动的策划组织等。主要业务https://m.chadianhua.net/%E4%BA%BA%E6%B0%91%E6%B3%95%E9%99%A2%E5%87%BA%E7%89%88%E7%A4%BE%E7%94%B5%E8%AF%9D
3.人民法院出版社010这是关于 人民法院出版社 的114电话名录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区、地址、电话、邮编以及产品等详细信息。 基本信息 名称:人民法院出版社 省份:北京市 地市:北京市 区县: 地址:朝阳区安慧北里安园甲9号 邮编:100101 ? 联系方式 类型:图书 产品:无数据 https://114.mingluji.com/minglu/%E4%BA%BA%E6%B0%91%E6%B3%95%E9%99%A2%E5%87%BA%E7%89%88%E7%A4%BE
4.人民法院出版社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文化传媒联系电话:(010)67550558 文化传媒 | 新闻出版 声明:本信息由城市吧免费提供,仅供出行参考。最后更新日期:2021-05-26,如果信息错误或者已过时,请访问信息纠错页面进行反馈。位置示意图 人民法院出版社 交通指引 附近公交站点 台基厂路口西 正义路 正义路南口 更多站点 附近公交线路 9路 20路 44路内环 44https://m.city8.com/bj/media/888ulc81jhuqb8b9fa
5.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年人才招聘引进专区单位介绍 招聘公告(0) 在招职位(0) 联系方式 招聘公告 已下线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2024年11月社会公开招聘9名工作人员公告 共8个职位招9人 11-06发布北京 共1 条 1 前往 页 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政府国有企业公立(国有) 登录高校人才网,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https://www.gaoxiaojob.com/company/detail/107606.html
6.各大出版社网址介绍简介: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5号,邮编100710,电话 (010)65252026 北京市琉璃厂西街51 网址:www.cp.com.cn(已审核) 2、人民出版社 LOGO: 简介: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https://blog.csdn.net/iteye_12370/article/details/82554534
7.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简介人民法院出版社是最高人民法院唯一直属的出版机构,是具有图书、网络数字、电子音像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大 查看更多 写点评 主页 点评 584 问答 5 面试 2 工资 5 职位 公司点评·584 4.9 584位员工点评 薪资待遇 公司发展 晋升空间 匿名 2020-11-04 https://zq.zhaopin.com/companyDetail/CZ570076820D00112463451
8.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套装上下册)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套装上下册)》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2331106.html
9.重磅行政法治奠基时:1989年《行政诉讼法》史料荟萃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以及部分政法院系的专家、教授还应邀讲授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问题。这是建国以来法院系统第一次全国性的行政审判研讨会。参见江必新:《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研讨会》,《中国法律年鉴》1990年刊。这些讲义后来编辑成《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22/11285.htm
10.重磅行政法治奠基时:1989年《行政诉讼法》史料荟萃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以及部分政法院系的专家、教授还应邀讲授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问题。这是建国以来法院系统第一次全国性的行政审判研讨会。参见江必新:《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研讨会》,《中国法律年鉴》1990年刊。这些讲义后来编辑成《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414681265682252288
11.刑事实务中认定自首的司法观点集成——高憬宏、杨万明主编:《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实务卷·刑事审判篇)》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9页。 【指导案例】 (1)张某等抢劫盗窃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702号) 裁判摘要:接受公安人员盘问时,当场搜出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后,才交代犯罪事实的,不视为自动投案。 http://www.nnyyyy.com/xs/154.html
12.民事卷一、集24年案例出版之精华,具资料性,学术性,指导性于一体之大作! 本书收录了自1992年至2015年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共96辑,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时间ZUI长、出版册数ZUI多、影响ZUI为广泛的案例作品。 二、QuanWei性!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法院案例选》,自出版以来,被公认为是立法机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71884
13.涉竞业限制等人民法院案例库41则劳动争议案例汇总(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于2002年9月20日作出(2002)东民初字第3023号民事判决:一、确认董某某于一九八九年八月四日已从某出版社辞职,某出版社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给付董某某人民币一万四千八百零七元整。二、驳回董某某其他诉讼请求。宣判后,董某某不服提起上诉。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02年12月13日作出(2002)https://www.mingdalawyer.com/show-list-879.html
14.人民法院报(含手机客户端)订报,人民法院报(含手机客户端)订阅,邮出版日期: 0 出版社名称: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收订种类: 按期 《人民法院报(含手机客户端)》隶属于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邮发代号1-174。是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是集中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大报。 1. 本站下单的所有报纸刊物都不存在邮费,无需另付 2.您成功下单后,本站会根据您报刊的信息提交到邮政或http://qd.17dingbao.com/paper-601
15.《人民司法》主管单位:国家最高人民法院 学科:社会科学I 专业:诉讼法与司法制度 主办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区:北京 国际刊号ISSN:1002-4603 语言:中文 出版社:行政事业单位类 国内刊号CN:11-1602/D 创刊:1957 曾用名:人民司法 邮发代号: 邮编:100062https://www.wyseo.cn/rm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