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增高,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学习法律,掌握好法律知识很有必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法律规定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法律的约束,在平时就能做到遵纪守法。所以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方明建设。
二、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整体素质。
2、开展法律教育的方法。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经验。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使学生想学,学得好,真正掌握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知识。
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学校法制教师主讲,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给学生进行“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预防犯罪知识等”主题讲座,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语文、常识、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文道结合,细水长流,滋润学生,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还可组织学生每月搞一次有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其次,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法制教育内容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④建立法制教育辅导站,学校可以设立法制咨询信箱,每天中午在辅导室有法制教师值班,积极为学生提供有关法制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法制方面的问题。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搞好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搞好法制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法制观念强与淡薄,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制意识。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制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
②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不给他们正确引导,容易使少年儿童走上歧路。因此社会要提供对儿童有益健康的活动场所,多出版一些有利于学生法制教育的书刊、影视等,让他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③各级行政部门评估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可只看学生的升学率或考入重点学校的指标来衡量,还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对法制教育搞得好的学校要给予奖励和进行经验推广。
三、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建设。
学校法制教育是一项新的课题,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建设。
1、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目前有好多学校已对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但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管理上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好。因此要全面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应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之法制教育正常化、规范化。
2、加强法制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法制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师来进行。学校可以挑选思想品德好和热心这项工作的教师来担任法制教育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与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教育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提高从事法制教育教师的地位。从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工作是繁忙辛苦的,学校领导不但要重视他们在专业上的培养,而且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鼓励这些教师热爱此项工作,调动他们搞好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
据报道,1983年我省抓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995名,而1996年已达7663名,13年上升了2.56倍。1991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是1.8‰,2003年增至3‰,比五六十年代增加了10多倍。目前,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已占我国所有犯罪人数的70%左右,青少年犯罪比例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可谓触目惊心。接受法律知识教育,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学习掌握:
一知法:就是要明确“法”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遵守?
二懂法:就是要明白自己与那些法律有更多的关系,明确遵纪守法跟青少年自身有什么关系?
三守法: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目睹、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事情发生在某市西湖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六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六楼摔了下来。
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在这一案例中,我给同学们出二个思考题:
①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
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
结果应该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违法后果,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主要合法权利
1、生命健康权。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健康的权利。
2、人身自由权。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剥夺或限制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和非法搜身。
3、姓名权。未成年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滥用和假冒。
4、肖像权。未成年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
5、名誉权。未成年人享有名誉权,其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未成年人的名誉。
6、荣誉权。未成年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其荣誉称号。
7、财产所有权。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卦、扣押、冻结、没收。
8、财产继承权。未成年人享有合法财产的继承权,并受法律保护。
10、专利权。未成年人对其获得批准的专利享有专利权,并依法得到保护。
11、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未成年人对国家各项工作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12、取得国家赔偿权。未成年人依法有取得国产赔偿的权利。
13、宗教信仰自由权。未成年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14、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权。未成年人的民族风俗习惯依法受到保护。
15、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对未成年人的信件,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或检察机关依法进行检查,或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10岁以下)的信件,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拆外,未经未成年人本人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家长和老师)不得私拆、截留、隐匿、毁弃。
16、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青少年法定的主要义务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
5、依法服兵役和纳税;
6、计划生育、
7、赡养父母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
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⑧进入法律、法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B、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
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七、保护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人身安全:遇到侵害,学会报警:110、120、122、119
1、报案范围:各类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
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0号码。
1、报警范围:各种火灾
2、报警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9号码。
④说明火灾现场能否进大车(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情况)。
1、报案范围:各类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1、急救范围:各种突发的严重急病和受伤。
2、求救的正确方法:
①拨打120号码。
第二个是要注意交通安全:(比如说在高速公路上行走,发生交通事故,那是撞了也白撞。在这里我就不强调了,我不说你们也明白,)第三个注意消防安全:不玩火、注意野外用火,学会在火灾中逃生(变压器爆炸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二、简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通过,1992丰1月1日起施行。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
三、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6月28日通过,1999年11月1日施行。
5大原因诱发少年犯罪
据调查,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多具有如下五种特点:
一是文化程度低,认知能力差;
二是自我评价高,喜逞强好胜;
三是哥们义气重,常拉帮结伙;
四是自控能力差,多行为盲动;
五是贪图享受,厌恶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四、自身方面的原因
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染上了赌博、酗酒等恶习,有的未成年人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逸恶劳,暴戾(凶残)的性格,一旦遇到挫折或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往往采用极端的手段宣泄自己的不满,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具体表现在:
首先,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现在的未成年人,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环境中,加之部分家长的溺爱、娇惯、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和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结果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任性、自私、霸道,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争强好胜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甚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其次,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现在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心理承受挫折能力非常脆弱,稍遇不顺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快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