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四个根基契约法律法治社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治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一个完善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顶层良善的制度设计,更需要民众的参与整个社会的观念奠基,只有一个国家的民众真正理解、践行了法治的观念,将其成为一种生活常识与习惯,一个社会的法治生态才能真正稳固。因此,理解法治的观念根基,对于我们今天法治社会的循序渐成,尤为重要。

根基一:平等观念

平等是法治的社会基础,法治要捍卫和实现的就是人人平等、破除特权。对于公民而言,平等应当成为内心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追求:人和人之间存在财富、能力、长相、健康、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别,但是,在权利、义务、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根基二:权利意识

人的权利即人权,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人因为是人,所以有人权,人因为有人权,才可能活出人的风采。法律限制的是公权力,保障的是私权利,在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权利意识,并且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权利,当权利遭到他人或强权侵犯时,要敢于为权利而斗争。

同时,权利意识还包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只有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造就一个人人都享有权利和尊严的美好社会。

根基三:契约精神

根基四:程序正义

法律的目的是要实现结果正义,但也因此,人们在观念上更容易注重结果正义,而忽视了法治的程序正义。法律要实现正义,必须依靠一套确定的流程和程序,因此法律的正义,首先是程序的正义。如果只为追求结果的实质正义,而破坏本来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正义,过度信奉“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逻辑,那么最终这只猫有可能将锋利的爪子伸向主人。

被破坏的程序正义只能在之后带来更大的司法灾难。程序正义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结果的实质正义。只有拥有程序正义的根基观念,我们才能真正平等地对待原告、被告双方的合法权利,正确地理解、尊重双方律师应有的司法职责与精神。

更重要的是,程序正义严格框定了司法权力的规范,让司法行为摆脱人情、利益等一系列暗箱因素。

以上关于法治的四个观念根基,均转述自著名法学学者李红勃教授《法律通识》一书。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法治建设既需要国家的统筹,更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与观念转变,正如李红勃所说;“唯有每个公民都具备了法治的常识,理解了法治的理念,拥有了过法治生活的能力,法治才能从一种构想变成现实”。

THE END
1.法治新华2023年第120期"法治"≠“法制”,不要搞错了!“法治”一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个词,许多人往往不加区分的与“法制”一词加以等同使用。近日,小编在一些总结、汇报、文件以及一些宣传材料中发现,有些单位错把加强“法治建设”写成“法制建设”,将开展“法治宣传”写成“法制宣传”,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NjI5MjI5OQ==&mid=2247502712&idx=2&sn=9d5ad1ea999a7441b5e1eb60318d19c1&chksm=ea92d65cdde55f4a0c5ef9c8f6b57ee021aad2f377d4ebf5320cd95ccfeb45123eff0528e319&scene=27
2.如何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理解:一是泛指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二是专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地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理解:就是对法制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法治的基本倾向或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及对法治价值、法律制度、法官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0e0621711711cc7931b7161d&fr=search
3.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为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布置作业: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不仅有地域的差别,还有因时代变化引发了不同的问题,因此形成的相关法治观念和法制观念之表达也不同。例如,最早的17世纪的英国的资产阶级法学家大致提出了近代法治的”主权至上”、”个利”以及”权力制约”这三个要素。强调主权至上是鉴于英国内战时期的惨痛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47.htm
5.依法治国进程中农村群众法治意识现状及对策探究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http://www.lnzfw.gov.cn/Show/174853
6.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意识必须依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依法行政,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19/17/432021_1004895221.shtml
7.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http://xuexi.cntv.cn/2016/03/22/ARTI6rR2m1JIUIRw0BXFH0Sh160322.shtml
8.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题目】 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 搜题找答案>40015民主与法制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207812.html
9.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建章立制工作不到位,内部规则实施主体、对象、程序等问题依旧模糊,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没有以法治观念作为指引,制定成果可操作性不强。一是法制规章不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进依法治校,首先要有科学完备的法制制度体系。二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对高校内部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608/t20160828_67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