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工作调研报告通用范文

三)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非农建设无论是国家建设、集体建设。凡不可避免需要占用耕地的一律从严控制占用面积;凡建设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一律另行选址,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还是农民建房都坚决做到基本农田“五不准”凡可以不占耕地的项目一律不占耕地。把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压到最低限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同时,坚持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对于不符合规划用途的坚决不予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手续。非农建设项目凡是圈外用地的事先必须按法定程序先批准调整规划,后批准建设用地,不是重点项目一律不准圈外用地。由于坚持了用途管制制度,消除了建设占用耕地的随意性,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从“一五”到“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广大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与此同时,社区法制宣传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在x市x区的基层司法所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现阶段法制宣传工作的特点,寻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

一、法制宣传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从x市的发展速度看,x区城镇化进程最快,从20xx年的56.76%,提高到20xx年的69.4%,上升了12.64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各项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多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安置房小区,这给我们当前法制宣传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

就三年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老百姓的参加法制宣传活动的热情愈来愈高涨,大多数村民有法律问题也能积极向律师咨询,免费发放的宣传单、法律书籍也不在像以前随手丢弃,能带回家里。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对法制宣传的`活动方式、宣传的内容、自身法律素养、法律维权的意识等四个方面做过问答调查,约85%的人认为活动方式比较好、宣传内容实用、自身法律素质有所提高、维权意识增强,但仍有约15%的人认为还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有个别老人对子女不赡养自己仍不知如何维权,更不知道法律援助可以免费帮其维权。

虽然我区各个街道的情况不尽相同,但辖区内社区居民的各类法律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农民法制观念维权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法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法制宣传工作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加以改进。

1、法制宣传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以我们街道为例,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大多数村民现在集中居住安置房小区,他们已没有田地,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但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搞法制宣传活动多数都是在集镇和小区广场,一是群众相对集中,可以使较多的人获得所宣传知识和宣传资料;二是距离近,工作人员携带宣传展板和宣传材料方便。而对于居住偏远、分散的村民来说,参与法制宣传的机会相比小区居民要少些,即使去偏远的村搞法制宣传活动也没多少人来参加,那些村委会设置的宣传展板或宣传标语,从实际情况来看,认真细致的阅读观看的村民很少,所起的宣传作用非常有限。

2、宣传内容与群众实际需要还存在差异

3、学习法律知识存在的问题

4、法宣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不足之处

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都有地方口音,而现在一线法宣人员,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和实习律师,都是普通话教育多年的年轻人,对当地人说的话有时听不懂,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些法宣人员在回答咨询时喜欢运用法律术语,这对专业人员无可厚非,但对老百姓来说等于说天书。比如“标的物”,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但说钱、物等具体的名称时,他们才能懂。

三、深化法制宣传工作的几点对策

1、增加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面

一是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要多采用图画、录像、电视等形式开展宣传,让他们通过眼睛了解法律知识;对上班族要多组织送法进企业活动,发放法律书籍,建议企业订购法制报刊、杂志,定期组织员工阅读、学习法律知识;对居住农村的分散居民实施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切实将法律知识带到每家每户,不流于形式。

二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比如学校,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对学生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印发法制宣传单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将更多的法律知识带回家中;电视台,制作一些法治方面的节目,直播法院审判的典型案例,以及制作法律知识竞赛节目,让群众在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老年大学,规定每次开课有一堂课是法律知识学习课,组织中老年朋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2、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

以现有的宣传工作力量,每次法制宣传都要满足各类人群的所有需求也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根据辖区内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每次法制宣传。对安置房小区内的失地居民要着重《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宣传;对即将拆迁的居民要着重《物权法》、《x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进行农业生产的村民要着重《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探索群众实际遇到的法律难题,看看群众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然后着重宣传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彻底转变以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

3、加强一线宣传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

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制定和修订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不论是专职法宣人员还是一线村(社区)干部都应该及时有效的学习这些新的法律知识,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更新和提高法律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宣传工作需要。其次,对刚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及专职法宣人员开展业务能力培训,请经验丰富的老法宣人员讲授工作经验及注意事项,要求他们多和当地人交流、多说当地话;要求他们在搞宣传活动时,特别是解答法律咨询,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法律术语。

每一个居民法律素质的提高都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如果大家都知法、懂法、守法,并积极用法律维权,那么刑事案件必将减少,非法上访也会转变为依法诉讼,社会必定会更加稳定、和谐。

一、工作现状

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二、特征剖析

根据调研了解,留守儿童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与父母的联系上看: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外地打工挣钱,往往以改善家庭的生活困境为主要目标。因工作繁忙有20%的父母一个月都不能和子女联系一次,有10%的人甚至一年基本不与孩子联系;

有8%的人甚至几年都不回家一次,长年在外而将儿女留在家中,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温馨亲情的完全缺失。

(二)从监护人的角度上看:有约占65%的留守儿童属隔代抚养,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后,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

有约占30%的属其他监护人抚养(指其他长辈);

有约占5%属平辈监护人扶养(指兄弟、姐姐)。

(三)从家教的角度上看:隔代抚养的多数老年人往往只求物质上满足孙辈的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与管束比较缺少,法制教育更是弱化;

其他监护抚养的在家教与管理上,也是得过且过,心不在焉;

平辈扶养的,懂得道义和法律的也不是很多,因此导致家教的缺乏。

(四)从经济的角度看:外出务工的家长赚钱多了,给孩子寄去的生活费或者零花钱相对比较宽厚,有的孩子游手好闲开支无度;

有的邀约其他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甚至赌博;

也有的留守儿童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保障,在他人的唆使下偷窃甚至抢劫,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果对以上留守儿童的自身特征认识不足,不注重强化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法制教育,就会因父爱母爱的缺位、家教的缺位和监护职责缺位,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会导致他们演变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迟到逃学、说谎打架、任性自私的“问题少年”,个别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对策路径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提高民族的素质,除思想、文化外,必须提高民族的法律素质,法制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开展留守儿童的道德法制素质教育,需要独辟蹊径,多措并举,将传统教育与形象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在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活动载体,促进留守儿童道德法律意识的提高

2.大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按照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试“五落实”要求,通过督促检查,使各学校法制教育课同思想品行课融为一体并列入教学计划;

要选备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教师授课,保证课堂法制教育主渠道教育的作用;

要整合法治资源,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并不断健全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努力使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要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开展法制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除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外,可以到监所联合组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让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知道任何违法犯罪都会酿成人生苦果;

积极支持学校与公安、司法、部队共建法制教育基地,请公安、司法干警和部队战士到校上法制道德品德课。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方面,可采取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橱窗、法制演讲比赛、法制图片展、法制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热情,增强学生法制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抓整体联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对在校留守儿童,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把法制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学校以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学校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杜绝学生重大伤亡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在各镇要依托“关留委”和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及家庭学校,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良好的品行当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师,为留守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机关要注意搞好关工委、教育、政法、团委等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职能作用,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收集整理校园及学生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学校新出现的教育管理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加以解决,以构筑起各部门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工作平台。

(三)抓维权行动,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要抓好“民调工程”,及时化解涉及留守儿童的权益纠纷。充分利用每月开展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组织市、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和基层政法部门对各学校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涉及家庭矛盾、抚养纠纷、损害赔偿等方面的矛盾及时组织调解,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的调处工作,预防留守儿童辍学、失学。

另一方面要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中心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纠纷,要有针对性地放宽法律援助审批标准及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留守儿童送爱心、送温暖。要通过开辟的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确保留守儿童在受到违法行为侵害时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THE END
1.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的规定过于简单、分散或不够科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惩防信息共享不畅,甚至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二是预防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是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传统、教育内容单一等现实问题。三是治理效果有http://ycdz.jsjc.gov.cn/wenhua/202411/t20241129_1680880.shtml
2.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政务法制网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的规定过于简单、分散或不够科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惩防信息共享不畅,甚至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二是预防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是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传统、教育内容单一等现实问题。三是治理效果有http://zwfzx.org.cn/show-254936.html
3.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范文二、被征地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受历史传统文化轻法思想的深远影响、法制思想在城乡建立和宣传的难题以及涉及被征地农民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被征地农民法律意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少主体意识及权利意识在乡村法律没有被群众当成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法律的权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究其原因就是农民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38608.html
4.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10篇(全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臵的实施,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护士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现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ick7rit.html
5.中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与解决策略范文三篇总体来说 ,现今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普及和教育力量的薄弱 、传统观念仍然占据重要思维模式 ,以及自身法律意识稀少几点 。从实际的例子上来说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这正是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欠缺所造成的 ,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一https://m.365978.net/jierizuowenzhuanti/377549/
6.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在许多时候,因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或由于一些负面新闻报道的干扰产生对现行司法制度的不信任的观念,公民更偏向于选择“找熟人托关系”、向媒体爆料、暴力救济等方式,更有甚者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愿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诉讼的方式来捍卫自身权利。 1.3公民法律意识水平差距较大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719/5330779.shtml
7.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 摘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农民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增进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律实施效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但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不知法、不懂法、不重法等。而落、促进农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8.农民思想政治教育8篇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思想因素 (一)内在因素:1.当代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对于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使得科技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2.封建迷信在一些农村地区盛行,突出表现在红白喜事活动上,烧香拜佛,修庙建寺,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许多农民https://www.ifabiao.com/haowen/4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