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安全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提出了“帮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律安全意识”的意见,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已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近年来,也因法制观念淡薄,不断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缺乏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使得不法分子侵犯其合法利益时,不知道求助于法律保护自己,而是选择非正当手段“以牙还牙”或“忍辱负重”。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西南大学作为重庆市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相比较其他非综合性大学,呈现出人数基数大、多元化发展的现象。针对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这一现象,西南大学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学生行为准则(试行)》等法规,深入探究大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强弱的原因,并对现状呈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较为合理的探索性建议及对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4份,其中有效问卷981份,有效率为98.7%。在调查人群中,大一人数最多,约占41.9%,其次是大二占38.9%,二者占了总体的80%左右。大三占9.6%,大四占5.6%,研究生及其以上占4.6%。
法制意识淡薄内涵不明晰
今天是大学生,明天就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的甚至要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言行将对群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法律意识提高,无疑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而提高大学生安全法律意识的第一步即是明确其内涵。大学生安全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大学生安全法律心理、大学生安全法律观念、大学生安全法律理论、大学生安全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社会经验缺乏防范能力弱
中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调查统计,03-04年高校总共发生各类案件一万余起,非正常死亡200余人。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其中大多数案件的发生是由于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所致。
每年新学期到来,总会有人去新生宿舍传销,推销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学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涌入校园,大学生们学习的功利性变得尤为的强烈。而兼职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意外。数据表示70.9%的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或毕业求职中急于求成,未意识到与就业单位需要签署协议或者未通过合法机构求职,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之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甚至有些大学生发生被拐卖现象。
罔顾生命安全为生活便利
调查统计,当今高校的安全事故有90%以上都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安全法制意识所造成的。现实生活中,寝室人口数量大,为防止不安全事故,学校采用限电等系列措施。然而许多学生在心底并没有把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放在眼里,学生为了便利,使用违章电器导致宿舍发生火灾才后悔不跌。数据显示,寝室安全并未得到良好控制,6.8%的学生表示不会声张室友在使用违规电器,仍有13.4%的学生明知违规电器的危害性仍在使用,而仅仅2.5%的学生从未发现过有人使用违规电器。这侧面的说明了在高校宿舍里使用违规电器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电热毯、电热棒甚至电饭煲、电磁炉等物品应接不暇出现在宿舍。而同学们并未意识到违规电器带给大学生们的威胁远大于便利。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许多大学生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社会责任,做不到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
高校缺乏手段潜在隐患多
原因
(一)客观原因
法制教育宣传不够法律未植根于人们头脑之中
虽然“一五”“二五”普法,但大学生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仍不高。各高校的法学基础课仅仅30~36学时,只能对常用的几个法做些概括性、一般性的讲解。在多选题“你认为你所在学校法制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的数据统计中,多达61.3%的人选择“教学方式单一”。55%的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评价为一般并且得不到满足。不难得出,学校的法制教育的方式存在单一性这一问题,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安全法律的积极性。知晓程度差又如何可能谈及对法律更高的信仰依赖和追求?这即针对了现状法制意识淡薄,内涵不明晰作了注解。
(二)主观原因
学生法制观念不强,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这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应该大力解决的。
1.大学生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
2.大学生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缺乏依法办事的心理和习惯,对法的作用重视不足
国人重人情、重面子、耻诉、轻诉的传统和习惯;权大于法的腐败现象等,使得法律不被重视。改革开放以后,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但人们长期形成的心理和习惯很难一时改变。生长在此环境中的大学生自然深受其影响,对法制应有的作用重视认识不够。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确定是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措施
在法制社会里,法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和法律紧紧联系起来。因此,怎样使大学生逐渐养成依法办事的心理和习惯,树立法律意识,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创造良好的条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上目前的确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不健康的文化宣传,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秩序的不佳给学校的法制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为给学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职能部门应进行经常性整治活动。例如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报刊、影视等文化传媒的管理,对色情赌博暴力等应加强控制;建议各类电视台开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专题节目,形成社会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加强依法执政的力度,转变学生心中“权大于法”的思想观念,对少数影响党的形象的腐败分子严肃处理;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和纪律对青年学生讲尤为重要,培养有纪律的青年学生是法制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学校传播法律知识时,应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中心思想前提下,深入强化舆论宣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例如,在校园网络开设安全教育网页,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关心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等等。并且,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所侧重,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比如性格较孤僻、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实行重点教育。在抓好调查教学的同时,我们可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例如安全类图片展、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咨询会、“大学生安全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等大型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受益良多。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深层的思想问题,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调查统计,9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安全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时的少男少女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她们感到自己已经成年,不愿再听他人劝告,容易形成自负和自以为是的性格。因此,首先必须重视和做好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克服孤独、自卑、嫉妒等等心理障碍。高校具体可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咨询心理门诊、心理热线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减轻大学生内在的紧张和压抑,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