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有效路径

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08:34

问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何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带动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个成熟法治国家的直接标志是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与坚定的法治信仰。一个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治精神缺位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全体社会成员之中形成尊法守法的高度自觉与自律的过程,是法治意识的种子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培育生长的过程,是法治精神与国民精神融为一体的过程。尊法守法、依法办事,不仅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信念与信仰;不仅融于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实践中,同时也融于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因此,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是带动全民守法的题中要义,也是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

一、创新和改进普法的理念与方式

全民普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从1985年起,普法,即普及法律知识的活动,以一种特殊的政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了35年。2016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又发布了《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35年来,通过在全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观念被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并逐渐深入人心。当前,我们要努力改变普法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创新法制宣传和教育方式,增强普法工作实效,提高普法的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以高效普法促进严格守法,让社会公众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和追求。

实践中,普法工作的基本方面和主要做法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这是因为,如果民众不知道法律的存在,就谈不上守法,更谈不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简言之,没有法律的一般性知识,就不可能有法治意识,也就实现不了社会主义法治。所以,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事实上,普通民众并不是仅仅通过法律条文来看法治,而是通过法律条文运行的实施效果来评价法治。法律的价值只能在实施的动态过程中得以真正实现。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法律实施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法治。民众法治意识的习得,必须通过一个国家真实的法治实践而不断积累和确立。只有当社会成员对法律被执行、被适用、被遵守的结果满意时,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实践当中,大量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的实例,既以一种真实生动的方式坚定民众对法治的信心,又可以使那些对法治建设处于消极心理状态的人们,向着积极心理状态的方向转变、靠近,从而使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逐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言下之意,公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仅仅是浅层要求,更紧要的是增强公民对法律精神的感悟和体认,更本质的要求是教化社会成员养成一种尊重法律、信奉法律、敬畏法律、认同法律价值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任与尊重,远比知法懂法更重要。法律知识的获得并不太难,最难的是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的养成。

除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之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实际上是最实际、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法治宣传教育,势必会对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成员对于法治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并不单纯取决于法律条文的规定,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条文在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活动中的实施状况。一切法律如果不能被赋予真正意义的实施,那就是蛊惑人心的谎言。为此,要改变简单说教式普法,做到普法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普法目标与守法效果相结合,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理念相结合。

此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增强法治意识的关键在于使其形成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法治的核心要求是政府依法行政等法治建设的基本命题。唯此,才能增强公民自己守法以及监督政府部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使其相信法律、尊崇法律的权威,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勇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领导干部带头守法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家语·王言解》)言下之意,官员有良好的德行才能有效发挥表率作用。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确定之后,领导干部就是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肩负着在法治的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重任。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重要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政能力。在行使权力和具体履职过程中,领导干部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下之意,如果承担治国理政主要任务的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意识,老百姓“上行下效”“民以吏为师”,自然也就不把法律当回事,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也将无从谈起。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巨大推动力量和守护力量,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坚决澄清把改革、发展、稳定与法治对立起来的观念,纠正实践当中认为依法办事束缚手脚、讲法治妨碍改革、阻碍发展、影响稳定的错误思维和做法。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改革发展与法治建设相统一、相协调。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而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努力做到越是工作任务繁重、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就越是要自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

三、法律职业者捍卫和坚守

如果说法律是一种不会言语的“沉默的智慧”,那么法律职业者就是赋予静寞、刻板的法律以生命和活力的行动者,是他们的职业行为让法律变得“会说话”“会行走”“看得见”,也是通过他们对法治的捍卫和坚守才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法律带来的公平正义。一国法治化程度越高,对法律职业的需求和要求就越高;反过来,法律职业越发达,国家的法治进程也就越快。发展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强化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法学教育者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从业者的职业化水平,是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

法律职业者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民众心中的“法治困惑”,解决纠纷双方的争端,实际上就是一个极其生动的普法过程。尤其是当事人委托律师向其提供法律服务时,律师的释疑解惑、析法明理、周密取证、法庭辩护,其实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普法教育。律师的职业表现和执业过程,使得枯燥、抽象的“书本上的法”转变为能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中的法”。这种“有的放矢”、注重实用的普法实践,能够让民众感受到法律实实在在的力量,从而能够让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法治文化的培育与形成。

故可言,只有法律职业者有了坚定的法治意识、较高的职业操守,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只有法律职业者获得民众的普遍尊重和信赖,法治才有可能获得全社会的尊崇和信仰。如果法律职业者本身法治意识薄弱、知法犯法、枉法裁判,那么他们对整个社会法治观念形成所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远远高于普通民众。如果社会成员对检察官、法官的认可度、信任度不高,普通民众就难以自觉守法、服从法院判决,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因此,应大力提高法律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业务素质,实现对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管理,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法律知识、重视法律人才、弘扬法律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善于运用现代媒体和舆论工具

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在法制宣传和法治文化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影响力愈加凸显。譬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以案说法”“经济与法”等节目通过个案解读,在全社会发挥了强大的法治启蒙作用。事实证明,深奥的法治理论和繁琐的法律程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抖音视频等形式向民众进行生动讲解、诠释和传播。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可以以一个真实的案例说明“罪刑法定”“罪及个人”的现代法治原理。通过一个冤案错案的昭雪,说明“冤枉一个好人的罪恶远远大于放过一个坏人”的“疑罪从无”刑事原则,阐释“宁可错放,不可错判”的刑事人权保护原则。通过一个案件庭审的现场播报,可以向民众介绍和展示审判公开、律师辩护、程序正义等现代法律制度的概貌和实际运作。

还如,普通民众通过看电影、电视,还可以习得许多关于法律的信息和规则。其效果绝不会亚于向人们刻板地宣读法律条文、在课堂上机械地讲解法律规则。

为此,我们要善于、勤于运用现代媒体在培育社会成员法治意识中的积极和正面作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向民众传播尊重法律权威、服从法律约束是每个现代公民的义务的观念,从而向全社会传播关于知法、尊法、守法的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正能量。

综上所言,通过提升社会成员法治意识促成全民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全民守法是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法律实施工作,推进全民守法既是强化法律实施的起点,也是强化法律实施的目标,必须贯穿始终、全程重视;二是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比,涉及的主体最广泛、内容最复杂、范围最宽广,因此其长期性、艰巨性将更加突出;三是全民守法既是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自然延续,同时又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奠定基础。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守法放在法律实施的系统工作中,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整体推进。一言以蔽之,只有当我们的民众普遍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内心真诚拥护和信仰法律,成为法治精神的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中国的法治社会才得以建成,法治中国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THE END
1.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原标题: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法治建设工作 6月5日,八届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总结2022年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省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主任冯飞主持会议,省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明等省领导参加会议。 http://hi.people.com.cn/n2/2023/0606/c231190-40445241.html
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 依法治国, 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体系, 更需要公民懂法、遵法、守法。为了解中学生 (高中生) 法律意识与教育状况, 我们以开展社会综合素质实践为目的, 组成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调查小组, 对武汉市一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3.浅析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育路径祁世华摘要: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普及,弘扬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就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只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树立,才能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捍卫者,才能为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奠定有力基础。本文从法治意识的内涵出发,深刻分析当代公民法治意https://www.fx361.com/page/2016/0627/623490.shtml
4.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学法守法日前,《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就基层干部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https://www.meipian.cn/39x654fe
5.2024年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800字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6篇该【2024年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800字 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6篇) 】是由【森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800字 增强法治意识心得体会(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https://www.taodocs.com/p-992726125.html
6.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https://henan.china.com/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7.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精选5篇)通过法治教育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纳入考核用人机制 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纳入考核机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https://www.1mishu.com/haowen/21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