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高水平法治和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法治提供坚实的基础、稳定的环境、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氛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发展改革部门在新征程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高法治工作水平,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高水平法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推进发展改革法治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高水平法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需要法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撑、营造公正的市场秩序、筑牢坚固的法律防线。新征程上,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推动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定有力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只有厉行法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法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征程上,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长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升经济社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新征程上,发展改革工作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二、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发展改革法治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高水平高标准法治机关建设,全面提升立法、执法、普法、复议应诉等各项工作水平,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把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贯穿到发展改革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以法治促进职能转变、保障履行职责、推动改革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二)提高行政执法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直接体现执政水平,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以及后评估等配套制度,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决策。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提高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投资管理、节能降耗等领域监督执法,围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开展评估督导。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和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制定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办事指南,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清理废止涉企不平等对待规定和做法,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三)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要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和规范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持续深入推动构建制度完备、公正权威、运行高效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闭环机制,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准入后国民待遇,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综合利用法治手段开展涉外经贸合作与竞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务诚信监测治理机制、政务失信记录制度,重点治理债务融资、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政府失信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做到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化解行政争议共同推进,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发展改革法治文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每一位发展改革工作人员成为守法的模范,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