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着力压实法治乡村建设责任,强化法治保障,健全涉农法治体系,深化乡村普法,营造法治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开创了法治乡村建设新局面,有力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夯实了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活学活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巧解纠纷
因为觉得家门前安装的风力发电机,会对自己的住所安全及牛羊繁育等产生影响,独居老人张建林便对正在建设施工的风电项目进行阻拦,沟通无果的施工方只得将情况向张建林所在的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白马庙村调解委员会进行反映。
“咱镇上、村上和工程队的负责人,都给你讲了没有安全隐患,他们说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经过科学测量的,你要相信党和政府,安心回去养好牛羊,过好你的日子。”经过卢正旗的开导和调解组的耐心劝说,张建林打消了顾虑。这起矛盾纠纷最终成功化解,项目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案情;依靠群众、教育群众,解决问题;坚持原则,不拘形式,依法办事。”华池县司法行政部门的同志说,南梁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华池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诞生地,红色法治基因积淀深厚,这套由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分庭庭长马锡五首创的审判经验,曾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审判经验”。南梁镇调处张建林与施工队矛盾纠纷的案例,只是调解组积极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活学活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个生动剪影。
“调解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遵循,深入农村充分了解和掌握矛盾根源,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创新思路,成功化解了矛盾,这既是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也是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乡村实践。”华池县南梁镇司法所所长钟瑞云说。
创新打造“接地气”的法治品牌——
乡村普法由“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延伸法律服务网——
“身边的法律顾问”让群众维权更便捷
“农民群众证据意识不强,法治意识不足,导致其遭遇矛盾纠纷、需要运用司法手段时出现维权困难,是农村涉案纠纷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律师陈鹏对记者说。
陈鹏担任着渭源县田家河乡、锹峪镇的村(居)法律顾问,负责在当地开展法治宣传、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以及调解矛盾纠纷等多项工作。今年7月,一位福建籍老板到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考察后,与田某等18户村民达成了口头协议:由田某带领村民种植羊肚菌,其负责在收获后进行收购。但是,到了收获时节,福建籍老板却始终无法联系。面对待售的羊肚菌,心急如焚的村民们一筹莫展。“农户法律意识不强,双方只有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协议。”陈鹏说,事发后,他和元古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法联系到了该名福建籍老板,经了解,对方因感觉销售羊肚菌的利润不高,想放弃收购。最终,经过调解、协商,该老板先行支付了2.58万元货款,收获的羊肚菌由农户代为销售,售出后再将货款返还给老板。
“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延伸法律服务网,甘肃已实现全省17494个行政村的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甘肃省司法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甘肃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12345”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推动全省86个县(市、区)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和实体“三大平台”全覆盖。甘肃积极深化“1+N”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6个、省级1441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1.2万余名,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38万户。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原本关系很好的邻居,却因为对方新建的一堵墙,闹出了矛盾。渭源县上湾镇南谷社区的居民李某、曹某两家院落原本共用一堵隔墙,李某在自家院落内修建平房时,新建房屋墙壁高出隔墙1米多,曹某认为这导致其院落采光受到影响,要求李某拆除未果后,将李某家新建房屋顶部的部分挡水墙毁坏。事发后,李某找到了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万忠成立的“李万忠调解室”。“两家平时关系很好,前一天还在一起喝酒。我在调解过程中了解到,曹某认为李家屋顶的防水墙不宜过高,但李某打建成八九十公分高,经过调解,最后李某将挡水墙高度降到了40公分,曹某也向李某道了歉,双方达成了和解。”李万忠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织密人民调解组织体系网,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实现乡村“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正如记者在渭源县采访时看到的一样,甘肃积极开展创建和培育“枫桥式”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活动,指导各地组成县区级跨乡镇调解工作团,有力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目前,甘肃已建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73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17444个,全省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基层治,百姓安,国家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作用。甘肃大力推进“三治融合”,深化乡村平安建设,着力完善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的乡村治理制度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乡村治理”,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