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以公正执法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提出了部署要求,强调“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这一部署要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执法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公正执法司法的精髓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分析、解决新时代推进公正执法司法问题,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公正执法司法、怎样实现公正执法司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为什么要公正执法司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具体到执法司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确保执法司法公正,进而通过公正的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的天职,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怎样实现公正执法司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并要求所有执法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执法司法办案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既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实现案件实体处理结果的公正,又要依法适用法定程序,切实保障诉讼各方的程序权利,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实体公正,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在公正执法司法的基本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并强调“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既明确了执法司法公信力的判断标准,也揭示了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的方法路径。这就要求我们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一个整体,努力将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司法目的与司法手段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为此,必须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切实做到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问题。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力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把握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基本内涵

监察、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配合和相互制约。一方面是指各机关在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正确适用法律、追究犯罪,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实现刑事执法司法公平正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要按照法律规定,在正确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共同完成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任务。另一方面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为防止和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通过程序上的制约,以保证案件质量,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确保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刻认识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政法工作时指出,“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把握时代方位,着力维护国家安全,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强政法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谈到监察工作时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坚持纪法协同”,“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这些重要论述从社会治理和腐败治理两个维度深刻揭示了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职责使命。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法治形态、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的集中体现。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执法司法的坚强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在执法司法实践中,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清醒、强烈的政治自觉、高质量的执法司法拥护“两个确立”。突出执法司法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职能定位,执法司法人员首先要站在政治上思考问题,全面系统而不是简单、孤立或片面地理解党和国家执法司法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要承认和坚持执法司法政策的指导作用,又要带头做到言不离法、行不离法,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

着力破解影响公正执法司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是以问题为导向、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方法路径。通过科学、民主的立法程序,确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反映社会实际需求,减少立法漏洞和模糊地带;制定和完善公正执法司法标准和操作规程,避免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差异性。确保监察官、警官、检察官、法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实现权责对等;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执法司法信息的公开透明,提升执法司法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效率和规范化程度,便于社会监督。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增强社会共识;发挥社会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建立举报和投诉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社会监督意见。建立健全申诉渠道,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厉打击执法司法领域的腐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廉政教育,增强其廉洁自律意识。

把公正执法司法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这是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的终极目标。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上,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持续推进轻微犯罪治理,把刑罚处罚和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推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社会治理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既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又坚持激励约束并重,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将防治腐败融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中,统筹反腐败斗争国际国内两个战场,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THE END
1.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https://www.lincang.gov.cn/info/2696/1269004.htm
2.关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思考建成法治社会,离不开全民守法。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权威既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真诚信仰,又依赖于人民的自觉遵守、坚决捍卫。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专业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人民群众,对法治与法律有更多的理解和更为深刻的认知,高素质的检察队伍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助力实现全民守法。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身体力行,https://m.ybtv.cc/cms/content/76749485
3.法治思维包括哪四个思维最后,程序思维关注的是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既定的法律程序,确保程序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防止权力滥用和程序违法。综上所述,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义务思维、证据思维和程序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法治思维的基本框架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95561647424398939.html
4.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之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6.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是 A.宪法保障 B.立法保障 C.行政保护 D.司法救济 7.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 A.有没有法律 B.法律的多寡 C.法律的好坏 D.高的权威是法律还是个人 8. 2010年5月9日,“杀害”同村人在监狱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村民赵https://www.kaoyan365.cn/zhengzhi/sifa/79578.html
5.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解析(2)法律权威的来源:法律权威源自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32.(单选题)以下关于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答案:D 解析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为基础,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6.2020考研政治:思修第六章核心考点背诵整理注意事项:本章难度较大,内容多,将之前三章内容合并为现在的一章内容,都是法律基础的内容,每年都是必考章节,考生需要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实体法律部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治思维,法律权威,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理解记忆。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https://kaoyan.wenduedu.com/20190814/78402.html
7.《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程序公正使司法活动更具权威性和尊严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 *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 * 在独裁的国家 君主是法律 在法制的国家 人民是上帝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06/7165146031004120.shtm
8.加强法治建设这反映,在法治建设大势下,有些党政干部柄权乱为,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法治能力不足。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ltxugoj.html
9.标准答案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选择一项:A【标准答案】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 选择一项: A. 有没有法律 B. 法律的多寡 C. 法律的好坏 D. 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标签:习题,答案 习题: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 选择一项: A. 有没有法律 B. 法律的多寡 C. 法律的好坏 D. 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https://m.rwtext.com/59435.html
10.关于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思考——高校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与文章就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目前应着力培养起大学生遵从法律权威等四种基本的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和改进"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E5%85%B3%E4%BA%8E%E5%9F%B9%E8%82%B2%E5%A4%A7%E5%AD%A6%E7%94%9F%E6%B3%95%E6%B2%BB%E6%80%9D%E7%BB%B4%E7%9A%84%E6%80%9D%E8%80%83%E2%80%94%E2%80%94%E9%AB%98%E6%A0%A1%E5%BA%94%E5%8A%A0%E5%BC%BA%E2%80%9C%E6%80%9D%E6%83%B3%E5%93%81%E5%BE%B7%E4%BF%AE%E5%85%BB%E4%B8%8E%E6%B3%95%E5%BE%8B%E5%9F%BA%E7%A1%80%E2%80%9D%E8%AF%BE%E7%9A%84%E6%95%99%E5%AD%A6-%E6%A2%81%E5%AE%9D%E5%BF%A0/6288e8cd57f7432971f5937fe28930b79942f154
11.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识的教育与灌输,依靠法治文化的积淀与培育外,关键还在于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实与规制,在于法治原则、法治规范、法制体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强化运用与刚性权威,在于人们自觉增强法治的敬畏感。 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方式上存在的误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2/id/1154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