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国家安全依法之治新篇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就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安全机关身处伟大斗争最前沿、第一线,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领会这一科学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斗争、防范风险、解决问题、赢得胜利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服务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国家安全依法之治新篇章,全力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把握政治和法治重大关系,为新时代国家安全依法之治指明正确方向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围绕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提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这一重大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政治和法治关系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把准了政治方向,明确了政治准绳。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⑥;“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道路正确不正确、方向明确不明确。具体到国家安全领域,国家安全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忠诚信仰者、坚决捍卫者,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决维护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决维护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坚决抵制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坚决拿起法律武器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防范化解各种国家安全风险,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筑牢法治屏障

“居安思危,可无备御。”围绕运用法治保改革发展、促长治久安,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法治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⑧要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新时代,我们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突出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这一中心任务,强化全局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深入思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哪些重大风险,深入思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思路举措,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牢牢掌握国家安全工作主动权。

三、坚持改革和法治一体推进,为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方法遵循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围绕协同推进改革和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提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首次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这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念,深刻阐明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为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和重要遵循。

加强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⑩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正是在科学认识和把握战略策略问题的基础上,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021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安全战略”,也是首次实现国家安全战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对加快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我们要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战略策略问题,增强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完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健全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速构建形成。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20余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国家安全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国家安全风险研判评估、防控协同、能力保障等制度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

四、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人类法治文明和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围绕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提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创造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深入思考和科学解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了大国领袖的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掌握主动权。健全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为我国涉外执法、司法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坚决拿起法律武器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必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既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必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立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对立,坚决反对歪曲国际法,坚决反对以“法治”为名破坏国际公平正义、侵害他国正当权益,坚决依法反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

(作者系国家安全部副部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①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求是》2021年第5期,第6页。

②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06页。

③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载《求是》2021年第18期,第8页。

④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求是》2021年第5期,第8页。

⑤《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载《人民日报》2016年4月15日,第1版。

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93页。

⑦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求是》2021年第5期,第8页。

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页。

⑨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载《求是》2021年第3期,第4页。

⑩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载《求是》2022年第13期,第11页。

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13日),载《求是》2022年第5期,第6-7页。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求是》2021年第5期,第13页。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8月24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5页。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南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南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法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实践中,基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而形成的特殊文明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历史为镜、以文明为观,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维度证成了法治文明概念,它考察了世界法治文明和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在现代化、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法治文明的路径方法,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7704
2.全球文明倡议让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法治日报法治日报 | 吴琼开通知网号 正文快照: 自2023年3月15日,中国领导人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起,一年来,倡议赢得世界积极回响。全球文明倡议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赢得世界范围积极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FZRB202403250050.html
3.全球文明倡议让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法治日报记者 吴琼 自2023年3月15日,中国领导人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起,一年来,倡议赢得世界积极回响。全球文明倡议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赢得世界范围积极认同。国际舆论指出,全球文明倡议让世http://www.legaldaily.com.cn/international/content/2024-03/27/content_8977755.html
4.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对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中国;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时代潮流,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世界第一波现代化中,中华民族正处于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最终与这次历史性机遇擦肩而过。在世界第二波https://cpcivillaw.dlmu.edu.cn/info/1019/1952.htm
5.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法律是复杂的,法律所创造的文明亦然;文明的交流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也会让相应的法律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清晰、全面地呈现跨度长达四千年的人类法治史,本书借用全球史的视角和方法,以“法律”“秩序”“文明”这组概念为核心,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各大法律体系的发展脉络,逐一解析重要节点,以此阐释法律的发展如何反哺https://www.meipian.cn/56ooqkra
6.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在群体上,具有全球性。中华法治文明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国区域内,而是向周边国家扩展,从而形成了朝贡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受到中华法治文明覆盖影响的藩属国有日本、朝鲜、越南等。同时,西域诸国在历史上也一度接受这种朝贡法律制度的安排。尽管不同藩属国在法律制定上有的直接采用中国传统律令制度,有的则没有专门制定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