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教学策略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思考
董欢
(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江苏太仓215400)
摘要: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为学生指明了人格、精神发展之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底蕴深厚、启迪人心的中华经典故事,是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古今勾连、事理融通、创编同步、知行合一的“故事+”教学策略运用到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做好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优秀文化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很大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内涵丰富、启迪心智的经典故事,运用好“故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践行中华经典故事,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让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成果。
一、中华优秀文化及“故事+”教学策略的意涵
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包含了传统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主要开展以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用开放的眼光和发展的视角有效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帮助学生切实把握和深入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质内容,创新“故事+”教学策略,让中华优秀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运用“故事+”教学策略的优点
中华传统文化与“故事+”教学策略的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融入和渗透,研究教学主题和故事素材间的联系,找到优秀文化和儿童生活的交汇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以身心发展规律为标准,选择实施教学的方法路径;以中华优秀文化故事为载体,完成传承精神与文脉的使命。
(一)面向立德树人,充分认识“故事+”的重要价值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有的学生接触信息面扩大,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所动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故事+”教学策略进行爱国教育,能深刻内涵刻画入学生心田,激发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让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准绳,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基于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故事+”的主要特点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理解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用“故事+”教学策略来将新知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用的故事通常采用“切口小,立意高”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施路径,启迪受众“见微知著”。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丰富教学趣味。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搜集、阅读、表达、表演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培养学生感受、学习优秀文化的积极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科学运用“故事+”的具体策略
在教学中,不仅要以道统术,而且要创新策略方法,提升学习的能力与效率。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学习的多样化得到更好地发展。丰富故事的呈现形式,拓宽故事的体验途径,延展故事呈现时段,增强教学的适宜性。学生在恰当的教学策略下,勤学善思,明辨笃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入脑刻痕,入心留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发展水平等情况,及时区分层次,科学运用“故事+”的具体策略,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三、“故事+”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中运用的策略
(一)古今勾连
所属年级
课文标题
中华优秀故事
对应的核心素养培育
一年级下册
家人的爱
孔融让梨
人文情怀
健全人格
二年级上册
团团圆圆过中秋
嫦娥奔月
审美情趣
二年级下册
坚持才会有收获
王羲之学书法
自我管理
勤于反思
三年级上册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黄香温席
陈毅孝母
社会责任
三年级下册
我很诚实
明山宾卖牛
四年级下册
我们的好朋友
管鲍之交
吕岱和徐原
五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一家亲
文成公主进藏
国家认同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苏武牧羊
范式赴约
五年级下册
弘扬优秀家风
倪冬梅爱心送考
六年级下册
探访古代文明
仓颉造字
乐学善学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时,教师把“苏武牧羊”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作为使者的苏武,被匈奴单于困顿在茫茫西域,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沦为放羊的奴隶,十九载后才终回故土。这种经磨难而不屈,对国家忠心耿耿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千年已过,而今华为孟晚舟女士的平安回归让国人看到了祖国的强盛,感受到了祖国有力的支持。古今两个故事的勾连,达成了教学资源的一体性。教师要紧抓这一学习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念追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中,为了缩短时空界限,避免空洞说教,教师除了采用“故事+教材”,还可运用“故事+文字”“故事+图片”“故事+视/音频”“故事+网络平台”等手段丰富故事的呈现形式。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可以拓宽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形式,使中华优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融入与渗透,让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事理融通
中华优秀文化理论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其背后蕴藏的深厚道理。除了古今勾连,事理融通也是有效的策略。高深的理论总有历史上与现实中的典型故事与之相应,教学中师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简生动的方法讲出玄远之理,实现事与理的相合相融。让学生既能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感悟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智慧。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弘扬优秀家风》时,就学情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能听从父母的教诲,但缺乏对优秀家风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础的认识。为了促使学生真正内化优秀家风的精髓,自觉学习和传承家风,提高自身修养,教师通过“荟萃家风”故事成果交流活动环节,以一句话、一段记忆、一个故事来深挖重点。《朱子家训》以名言警句形式表达,对学生生活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涵养了德行;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言论故事,展现了大无畏的家国情怀,修身且立志;从事了十八年出租车行业的倪冬梅“爱心送考”的故事,九零后高荣用爱守护重病父亲的故事,也都让人动容。教师从个人修养、社会需要、国家情怀等角度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丰富的家训家规,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当学生发现不经意间做的平凡事都蕴藏着中华优秀文化时,当学生为一封封爱国志士的家书感动共情时,都可以认为是从小家到国家的情感升华,从个人到社会价值有益的探寻,也是优秀文化教育的意义体现。
(三)创演同步
(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故事的认知和今后的生活行为结合起来,学习君子圣人的可贵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内化导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实效。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中,
第一板块阅读角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灵活了故事的呈现时段。它与其他一段故事、一个故事的呈现方式不同,采用了一个故事中有几段式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诵读,了解了张衡与地动仪、祖冲之与圆周率、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真实故事。虽然只是百来字简短的描述,但却能真切地能感受到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精神,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能向古代科技巨人学习,践行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勇于创新的初心使命,克服一个个学习的困难,攀登一次次真知的顶峰。科学巨匠们对学生良好意志和品格的锤炼起到了榜样引领的作用,真正实施了思想引领与实践落实双向互动的知行合一教育。
总之,运用“故事+”教学策略能使中华优秀文化故事展现在现代化道德教育课堂,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在学生中传承、积淀,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落地。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学习之路,为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教育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EB/OL].
[2]胡莉英.中华经典故事的道德价值及其运用策略——以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5):29-30.
[3]李萍萍倪胜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价值与现代转化路径[J].中小学德育,2020(10):14-17.
[4]李卿吴现波.思政课故事化教学的价值、内容及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