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司法文化促进法治建设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司法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法治领域的综合体现,应适应现代化的文明要求。文化陶冶人,司法文化是法律文化最丰富,最生动的诠释、展现,也最具感染力、思想冲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在事关人身、财产的民事、刑事等案件中,司法文化在引导劝解、呵护保障、教化惩处人们动机目的、意志行为方面的作用源远流长,与时俱进,至关重要。

司法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演化为平等原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与契约精神如出一辙,“千年笔墨会说话”生动证明了证据的意义,《秦香莲》《十五贯》《刘巧儿》《秋菊打官司》等司法文化作品的渲染力绵绵久远……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现代中国司法过程中既有红色法治文化、红色法治基因的表达,也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及科技文化的体现。

司法文化源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纠纷矛盾和司法实践,与衣食住行、教科文卫一样,都是日用不觉、须臾不离的文化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诉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商品纠纷是一生产技术、交易过程、物流方式等的文化缩影;一起交通事故是一汽车制造水平、路况交规、驾驶者心理素质等文化程度的综合反映。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都足见制度、意识等司法文化中的人民主体性。案例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包括讲好案例故事,要善于讲出案例中公平正义的价值与追求。司法文化正是通过一个个关切己身的鲜活案件,通过“报、网、端、微、屏”的传播,展现立法的科学性、执法的严格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对当事人起到感化、教育、引导的作用。

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道有文化风景的防线。德法结合,铸魂育人,对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功能巨大。社会主义司法文化是人民法院司法人员依法对矛盾、纠纷公正处理的理念良知、正当处理的程序方法、高效处理过程结果的文化活动与文化存在。司法文化中鼓励诚信敬业、肯定友善和平、制裁欺诈背信、惩罚违法犯罪的功能以及其所拥有的公正高效权威的品质与表现是这个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所有文化中作用独到的地方,是与文化教育、学术研讨、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建筑装饰等不一样的文化现象。司法文化可以认识、评价其他文化现象,解析、判别这些现象中的权利义务的纠纷,并被这些文化现象所颂扬或批评,进而促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跨范围、广覆盖、由表及里的法治文化氛围。

法律是文化存在,司法是文化活动。“文以化人”,司法文化是通过化人而化解纠纷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司法人员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借鉴传统的现代的司法文化,弘扬红色司法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司法文化,打造司法文化精品,建设司法文化阵地,厚植司法文化底蕴,以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THE END
1.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中华法治文明也是人类法律史上没有间断过的法律文明。尽管近代以来,由于外来侵略,中华法治文明从法律形式上一度出现断裂,但是中华法治文明在语言和价值层面上始终得到普遍认同。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法治文明的历史地位应当重新被认识,因为中华法治文明无论在时间、空间以及所影响的群体上均具有深刻的印记。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2.浅析文明与法治文明2、人类进步成果意义上的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中的全部成就。3、相对意义上的文明,指文明具有相对性。通过比较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论是最正确、最科学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文明概念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的主流观点,主张把文化概念的内涵限定在精神活动范围内,主要内容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6471.shtml
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试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试绎 中国古代法制源远流长、精辟深邃,在漫长且未间断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法律文化。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探索自我治理的经验凝聚与智慧结晶,有许多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回味、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深耕于中华法治文明的土壤,深入研究https://www.pkulaw.com/qikan/60a9c694c2433ad514f3f4129c4e3a1dbdfb.html
4.论法治文明论法治文明 </Script> 2000年10月30日 09:40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文正邦 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0932_67281.html
5.论法治文明/文正邦论法治文明 2000年10月30日 09:40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文正邦 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09
6.论法治文明论法治文明 2000年10月30日09:40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文正邦 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002
7.论政治文明与法治的关系论政治文明与法治的关系 [文摘]:政治文明和法治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从静态的视角来看,政治文明是法治的基本内核;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法治是政治文明运行的根本方式以及政治文明成果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与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http://chinaps.cass.cn/shjk/zzxlwsjk/zzxll/zzwm/201506/t20150626_2304558.shtml
8.论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刘仁文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论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刚刚过去的1996年,有两件大事将载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史册:一是中央明确指出了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二是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标志着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把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到了显著的位置,从而朝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3131969.html
9.文摘吕忠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一)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 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立足于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时代需求,针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创造性地提出“生命共同体”的法理命题,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不同层面,确立了“最严密”“最严格”的价值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1271.html
10.法治与文明(通用6篇)篇3:论公民理性与法治文明 一、法治是提升公民理性的外在保障 当今世界,法治与民主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是各国推进现代化的有力手段, 更是培育和提升公民理性的重要保障。 法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 能够以其特有的国家强制力和政治权威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全面进步。 法治文明所要维护的不是少部分人的贪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4dlo1nl.html
11.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人民要论) 冯玉军 人民日报2018-08-31 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曲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373116
12.简论张謇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江苏法治报以道德立国,不等同于以道德治国。若全然以道德治国,或者以道德代替法治,就会出现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绘的大明王朝国将不国的状况,也就是张謇所感叹的中国始终不能进入“世界文明村落”的状况。道德可以“立国”,但只有法治才可强国、治国,这就是张謇对后人最珍贵的启迪。http://jsfzb.xhby.net/pc/con/202404/19/content_1318454.html
13.论梁启超的法律文明观基于这种“权变”的理念认知,梁启超主张只有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变法,才能实现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也正因如此,他才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里大声疾呼:“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 第三,梁启超的法律文明观,还包括他对于法律形式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认识。法律文明的进步,不仅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同时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8/id/8076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