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英首提“中华法制”意义非凡

习近平在英首提“中华法制”意义非凡

图为: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

三、全面依法治国兼收中西法制文明精华

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习近平的全面依法治国是根据中国实际推进的依法治国,是吸收中华法制优良传统的依法治国,也是借鉴国外优秀法治成果的依法治国。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中国法制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一词,首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其基本含义是民众是国家、君主进行统治的基础,只有重民、爱民、养民、教民,君主的统治才能稳固,国运才能昌盛长久。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它发端于商周时期神权衰落之际,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最终被吸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正是民本思想的传承,对皇权专制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力量,从而保持了传统文化不因专制主义思想的不断强化而失去活力,丧失创新精神。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中法治德治“两手抓”的思想与中国法制文明中的礼法结合综治也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法制文明中蕴含中丰富的礼法结合综治思想。礼法结合综治自秦汉儒法整合到西汉形成以后,又经魏晋至唐最终定型,直至清末,在基本结构上就没有什么变化。以刘彻为起点,自西汉至清朝的2000多年间,各个朝代,不管是圣君贤臣,还是昏君庸臣,不管是汉民族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一无例外地实行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不再改变;魏晋至唐沿着这条道路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礼法有机结合,礼法结合综治模式臻于定型,造就了礼法秩序下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最高峰,造就了大唐文明。纵观汉以后各朝代,都继承和坚持了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并根据当时实际部分的调整,灵活地加以运用,但从来没有超出其范围。礼法结合综治思想所体现的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主要特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历史经验。

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是推进中国当代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中国法制建设的内容正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正是西方法律文化的积极影响,从外部促成了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仅有15年,而资本主义国家在法治方面建设比中国早了二三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借鉴学习中,剔除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与制度如“两党制”、“多党轮流坐庄制”、“三权分立”外,更多的是学习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反映民主政治运行规律等对我国有益的内容,比如“代议制”、“普选制”、“司法独立制”等。西方市场经济历史悠久,法律制度较为完备,中国要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法规。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主要是市场经济模式,都强调经济法制,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这些法律制度,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共同性,只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可以大胆借鉴。有的法律制度虽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的建设,比如西方的议会制,但其体现出的权力不能过分集中、权力应受制约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并根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运用,为建设我国法治文明服务。

由于东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学习移植西方法律文化时,精神和理念的移植是重心。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转换法的精神就是用西方法中权利本位、法律至上、程序优先、司法独立、契约自由、经济民主等精神要素取代那些在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法律观念和标准,确立全新的符合现代法精神的法律文化体系。而实际上,西方进步法律文化的精神,如“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及“权利能力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已经在中国当代的许多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

吸收西方法治文明,要注意与中国国情的兼容性。法制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彻底抛弃。应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在保持中华法律民族性的同时,借鉴西方传统及当今的法律文化精髓,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在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上彰显法律的权威。

中华法制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被应用的又是被信仰的。中华法制在世界法制文明的舞台上,正闪烁着熠熠光辉。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法制文明;习近平;礼法结合;西方法律文化

王振峰:习近平主席访英助力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应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签署了加强核能合作协议。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法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实践中,基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而形成的特殊文明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历史为镜、以文明为观,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维度证成了法治文明概念,它考察了世界法治文明和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在现代化、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法治文明的路径方法,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理响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法治根基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法治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法治中国的建设步伐,以法治现代化建设更高程度的法治文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体方向。法治建设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4V6C8KV0001A1UG.html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丨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倡导和推进法治建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一)法治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39624859723688586&wfr=spider&for=pc
4.浅析文明与法治文明摘要: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对建设一种怎样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角度论述了法治文明的含义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法治文明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本文通过对法治文明的逻辑结构、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的阐述,全面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6471.shtml
5.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以中华法系为标志的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202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6.法治文化宣传内容(精选8篇)37.传承法治精神,弘扬道德品质,建设和谐社会 38.民为和谐之本,法乃公平之源 39.生态环保让国家更美丽,文明法治促社会更和谐 五、诚信与法治类(3条) 40.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公民 41.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42.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治,人以诚为本,国以法为基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hl9ujq5.html
7.法治中国的意义及其实现内容摘要:法治中国并不是一个已经过时了的政治口号,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文明进步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从法治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思考,可以发现,要在中国推进法治进程并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权法关系,正确处理党法关系,完善法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并构建适应法治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67.htm
8.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5.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https://m.360docs.net/doc/5513372510.html
9.司法用语文明规范的法治意义而在司法用语未要求规范前,不排除司法人员的告知从相关法律规定中断章取义,使自己的受制约最大程度的减少。 当然,指望司法用语文明规范就能达到司法活动实现公平正义,这种想法不免过于天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司法活动需要这些细小而又扎实的措施,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我们的法治大厦。[page] 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sifazd/2006102659043.html
10.十七大精神及新党章知识学习问答(第一部分)23、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http://www.lyzlawyer.cn/news/725.html
1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1)含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基本内容: ①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11.(单选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生存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生态的重大问题 B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https://www.jianshu.com/p/f3a0ed8df4bc
13.论法治文明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0932_6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