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论文明文化与法律法治新闻法治频道

在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时的李大钊。资料图片

在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时的李大钊。

资料图片

近代“文明”与“文化”的含义

现代人的认识不完全一样,认为民国时代对文明和文化的混用,源于每个人主观的个人前置设定,然后自说自话。从词源上分析,“文明”讲的是开化与进步,与“野蛮”相对;从词根上分析,拉丁文“文明”与“公民”同源。在古罗马,具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才是文明人,外邦人都是野蛮人。“文化”讲的是人类活动印记,与“自然”相对。文明肯定是文化,文化不一定就是文明。从引申的意义上讲,文明的价值判断是卓越与进步,文化的价值判断则是教化与教养。

民国学者有一定程度的共识。文明与文化都来自清末民初外来词汇,特别是日本西洋读物的中文翻译,都源自中西方的交流和交往:从早期的传教士,到中期的贸易商人,最后到官方的外交往来。严复、梁启超、胡适、梁漱溟、钱穆、柳诒徵、杨东莼等都为民国文化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早期文化论者主张全盘西化,后期文化学者呼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人,他也不少论及文明与文化,并且他将文明、文化与法律联系了起来。

评古德诺的恢复帝制与国情论

李大钊对文明兴趣的起因,源自袁世凯聘请外国法律专家为自己的帝制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政府聘请外国法律专家,清末宪政与修律就开始了。西式法律是否合乎国情,一直有争议。民国时代,袁世凯聘请日本人有贺长雄和美国人古德诺,蒋介石聘请美国法学家庞德。中国法律史学者对他们有较多的研究。

古德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没有民主与共和的传统,实行君主制不失为一种优良的选择。他对中国国情的表述是:中国民俗重家族轻政治,无选举制和代议制的传统。

李大钊承认中国人政治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在人与国家方面,除了赋税和折狱之外,普通人基本没有政治生活,只有家族生活。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防止百姓暴动,会自觉省刑罚、薄赋税。但是,李大钊相信进化论,传统也会发生变化,文化可以进步,“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他认为,近世以来,“今则赋重于山矣,法密于毛矣,民之一举一动,莫不与国家相接矣”。这里,李大钊将西式“租税法定主义”的口号拿过来讲道理。“不出代议士,不纳租税”,拿今天的话表述,就是“无代议制则无税收”。当时的李大钊认为,一旦现代政治因素进入中国大地,人民不再远离政治,而会参与政治生活,代议制的口号呼之欲出。

古德诺支持中华帝制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怀疑中国人的“参究政治之能力”。他认为中国人生计困难,政治能力不足。要实行代议制,实属不可得。

李大钊批评说,比较欧美而言,中国人穷,但是比起日本人,中国人可算富人。他反问,既然日本人都可以有参政能力,为何中国人就没有这个能力呢?共和精神,不外乎服从法律和反抗苛政,人类之通例,不分中西。而且,中文“共和”一词,可追溯到周人逐厉、召公和周公共和行政。从古德诺事件引申出法律与国情的关联性,李大钊的法律与文明、法律与文化的议题由此展开。

东西文明的差异和法律的冲突

李大钊在《不自由之悲剧》一文中写过这样一个文化差异的故事。1917年,北京广德楼排戏《自由宝鉴》,故事讲的是两男女少年,在沪学习期间互生爱意,双方家庭反对。少年爱情意坚,不听父母劝告,被逐出家门。两人辍学,北上京师,想有一番作为。不幸,男生被骗,女生入妓。最后,男生落魄疾亡,女生服药自殉。临终之际反省,终觉得受新思想毒害过深,忤逆古训,自受其辱。文化人对这部戏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旧派梁漱溟“为之洒泪”,新派白坚武“大愤此剧精神注重之失当”。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婚姻自由好,还是旧式道德与家族伦理好?事件发生在1917年,如果往后十年,编剧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文化立场,会以恋爱婚姻自由讴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1917年的中国,新旧文化冲突处于交织阶段,编者才会以旧道德抨击新文化。李大钊是个新派人物,肯定会赞同白君的看法。他在百感交集之余,还是赞成婚姻的爱情基础,反对基于门阀和金钱的婚姻,也反对过于倚重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李大钊把矛头指向了编剧,他批评说,此剧的“精神,乃归咎于自由,此种逆乎时代潮流之演剧,固足以代表目今中国社会之旧思想”。

在《新的!旧的!》一文中,李大钊也感叹中国新法制与旧习俗之间的冲突。他说,“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许纳妾的习俗。禁止重婚的刑律是新的,纳妾的习俗是旧的。既施刑律,必禁习俗;若存习俗,必废刑律。”自清末民国以来,婚姻制度的变革也是剧烈的,西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被当作婚姻的文明,东方的婚姻为一夫多妻制,被当作东方男人的腐朽、落后和贪婪。但是,旧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不能在一夜之间消失,妾的制度保留了下来,为了迎合新的道德,发明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不算妻”的说法,以形式上的一夫一妻掩盖一夫多妻的实质。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在这个问题上,李大钊的理论与他的真实生活是一致的,他是严格一夫一妻制的实践者。

除了主张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外,李大钊还区分了南北文明。他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说,文明还分南北,南道文明为东洋文明,北道文明为西洋文明。南道文明得太阳恩惠多,受自然赐予厚,所以文明善自然和解和同类和解;北道文明相反,喜与自然奋斗和与同类奋斗。地理环境决定了社会习俗,南道文明适宜家族主义和一夫多妻,北道文明实行个人主义和一夫一妻。东方重伦理,西方重政治。李大钊所说,有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了。

在归纳东西方文明的一般差异后,李大钊转向了法律文化上的差异:“东方制定宪法,多取刚性,赋以偶像之权威,期于一成不变,致日新之真理,无缘以入于法;西方制定宪法,多取柔性,畀以调和之余地,期于与时俱化,俾已定之法度,随时可合于理。”

“第三新文明之崛起”

李大钊也称,东西文明又存在互补的特性,“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呼吁“第三新文明之崛起”。此时,俄国革命传到中国,李大钊称“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俄国“实兼欧亚之特质而并有之”,“俄人既受东洋文明之宗教的感化,复受西洋文明之政治的激动”,他提及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19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提及叔本华哲学和尼采哲学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样提及了中华文明的复活。

中华文明曾经影响了高丽和日本,李大钊深信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再次贡献,“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而立东西文明调和之基础”。如同同时代的文人,李大钊对东西方文明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欣赏西式文明,另一方面,他也对民族命运忧虑,总希望有一天能有民族的复兴。

比较胡适的激进西式文化和梁漱溟的保守东方文化,李大钊总体上欣赏西式文化,但是不是那么激进。可以说,民国时代文化的讨论,从全盘西化发展到捍卫中华传统,1918年前后的李大钊属于前一个阶段。到30年代之后,法学家开始宣扬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吻合”,吴经熊在《新民法和民族主义》中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第1条到1225条,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德国民法和瑞士民法,但是“无巧不成事,刚好泰西最新法律思想和立法趋势,和中国原有的民族心理适相吻合,简直天衣无缝”。

1923年至1924年间,李大钊转向研究历史学,他不再使用“文明”一词,而是使用“文化”一词。他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一文中将自然与文化区分,自然科学远离价值,文化科学则有价值的判断。与自己见解隔离的是自然,自己而见的现实为文化。“文化于主观有特别的关系,故不得不云价值含于其中”。比较早期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李大钊此时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更为成熟。

李大钊还将社会的研究区分为自然的研究与文化的研究。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形式,为社会的自然科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内容,为社会的文化科学。社会学可以是自然科学,“却以研究现于社会学对象的社会结合上的价值内容的所谓社会科学,如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为文化科学”。李大钊区分人种、民族和国民三个概念,“国民的意义是从政治、法律的概念中发生出来的”;民族的概念依据历史和文化,同一历史和文化下的人民或国民,可归为一民族;生理上考察,便是人种,人种既不问政治和法律之统一,也不问历史和文化之异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爱国)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法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实践中,基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而形成的特殊文明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历史为镜、以文明为观,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维度证成了法治文明概念,它考察了世界法治文明和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在现代化、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法治文明的路径方法,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理响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法治根基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法治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法治中国的建设步伐,以法治现代化建设更高程度的法治文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体方向。法治建设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4V6C8KV0001A1UG.html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丨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倡导和推进法治建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一)法治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39624859723688586&wfr=spider&for=pc
4.浅析文明与法治文明摘要: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对建设一种怎样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角度论述了法治文明的含义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法治文明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本文通过对法治文明的逻辑结构、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的阐述,全面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6471.shtml
5.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以中华法系为标志的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202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6.法治文化宣传内容(精选8篇)37.传承法治精神,弘扬道德品质,建设和谐社会 38.民为和谐之本,法乃公平之源 39.生态环保让国家更美丽,文明法治促社会更和谐 五、诚信与法治类(3条) 40.弘扬法治,崇尚文明,做诚信守法好公民 41.人无诚信难立身,国无法治难太平 42.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治,人以诚为本,国以法为基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hl9ujq5.html
7.法治中国的意义及其实现内容摘要:法治中国并不是一个已经过时了的政治口号,法治在中国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文明进步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从法治的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思考,可以发现,要在中国推进法治进程并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权法关系,正确处理党法关系,完善法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并构建适应法治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67.htm
8.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5.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https://m.360docs.net/doc/5513372510.html
9.司法用语文明规范的法治意义而在司法用语未要求规范前,不排除司法人员的告知从相关法律规定中断章取义,使自己的受制约最大程度的减少。 当然,指望司法用语文明规范就能达到司法活动实现公平正义,这种想法不免过于天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司法活动需要这些细小而又扎实的措施,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我们的法治大厦。[page] 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sifazd/2006102659043.html
10.十七大精神及新党章知识学习问答(第一部分)23、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http://www.lyzlawyer.cn/news/725.html
1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1)含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基本内容: ①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11.(单选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生存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生态的重大问题 B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https://www.jianshu.com/p/f3a0ed8df4bc
13.论法治文明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0932_6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