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一、当前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主要特点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通常具有游戏性、反复性、长期性、隐形性等特点,很多学生在围观欺凌事件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将此当成严重的恶性事件,有的甚至还边看边“现场直播”。而且,由于此类事件触及敏感话题、受害者不愿透露等原因,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反而导致更持久、更严重的欺凌。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欺凌事件又出现诸多新特点。
(一)涉事学生年龄趋于低龄化
从最近几年所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看,大多数的施暴者都是未成年学生,甚至有些学生年龄不满十四周岁,还没达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根据2015年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统计,校园欺凌案件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为42.5%,高中生占比为32.5%。施暴主体的低龄化更多体现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聚少离多等原因,这些儿童长期缺少监护人管教,思想上、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也容易产生欺凌倾向、欺凌行为或者成为被施暴的对象。
(二)女生欺凌事件增加
(三)语言欺凌出现频率增加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中语言欺凌出现的频率远比肢体欺凌多,施暴者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歧视性或伤害性言论的语言,造成他人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侵犯和创伤。语言欺凌往往是由不平等的关系导致的,其可怕之处在于受害者和欺凌者通常可能都不觉得这属于校园欺凌行为,这种隐形性特征导致大多数情况下受欺凌者选择沉默和忍耐,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并没有进行求助,甚至少数学生的求助会被认为是同辈之间的打闹而被家长和老师忽略,进而导致欺凌行为不断持续乃至升级。
(四)校园欺凌传播网络化愈演愈烈
二、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校园欺凌行为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源头,不良的家庭结构和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会使儿童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交流、在处理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甚至是以简单粗暴、惩罚等方式解决问题,父母之间日常的相处和交流方式缺少理解,充满敌对和欺凌。对于受害者而言也同样存在以上家庭问题,家庭中缺乏民主气氛、父母间地位不平等。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错位,也容易导致学生作出欺凌行为。有的学生处于特殊的家庭环境,自小就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过早脱离父母的管教,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惯,这也是很多校园欺凌中涉事学生越来越低龄化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经常插手学校对孩子不当行为的管教,使孩子认为有靠山、有保护伞,而对自己的恶劣行为不负责。
(二)学校教育存在盲区
(三)学生法治观念的薄弱
通常在他们的认知中,“欺凌成本”被看作是忽略不计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另一方面,受害者在遇到欺凌时没有正面的应对和处理办法,通常会因为欺凌者的威胁或恐吓(如拍摄视频进行网络传播等),而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由于胆怯、恐惧以及法律意识上的不足,从而造成越不敢说越被欺负的“欺凌陷阱”。
三、完善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治理的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校管理,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一是完善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干预体系、防范机制。学校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体系、防范机制建设,有意识、有计划地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更新法律教育档案,与社会、家长建立共治网格,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中小学生欺凌治理。进一步细化监督监管,对校园欺凌现象形成震慑,逐渐制止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建议成立针对校园欺凌专门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通过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调查、交流、讨论分析,能够客观认定、及时有效处置学生欺凌事件。
三是强化法治教育。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不断发生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思想道德观念偏差有很大关系,在重视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在日常思想道德课堂上融入法治教育。广泛开展杜绝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活动,去形式化,增加教学形式,避免简单的“大道理”说教,强化学生法律意识,能自觉注意自身言行,避免造成语言欺凌和暴力行为。中小学校可以通过上校园欺凌教育专题课、设置校园欺凌宣传展板、播放校园欺凌警示资料片、发放校园欺凌宣传教育卡片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欺凌治理工作,促使学生及学生家长自觉提高校园欺凌防范意识,维护学生身心安全。
(三)坚持联合治理,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机制
(作者佘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阙明坤系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单春艳系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