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提高公民道
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
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
的首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
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
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
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
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关键课程,道德与
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
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
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固的思想根
基,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二、课程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作用。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
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
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
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道德一体化的思路依据
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
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
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
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道德修养、法治素
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
题学习与学习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
别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突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劳动教育
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
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和
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规
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
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
学生开设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质品格。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
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坚持校内教
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
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改进结
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
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
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
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
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