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

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

开设学期

大一年级

适用专业

各医学专业

教学对象

各医学专业大一新生

周课时量

3

周/学期

16/1

总课时量

48

学分

理论课时

39

实践课时

9

作业次数

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评估方式

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

考试方式

课程分类

推荐

教材名称

名称

(2023年版)

编著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是否高职高专教材

参考

1.《思想道德与法治》

2.《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参考书

本书编写组

中央党史出版社

前修课程

后继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2005年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一起构成了面对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它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实践性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二)课程任务

二、课程的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个方面。

理论性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通过结合具体的时政内容、鲜活的案例来提高课堂的抬头率。

实践性教学具体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以辩论赛、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学生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和考察“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周边新农村、社会调研、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开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该课程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主线,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教育为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符合时代新人的要求大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因此,任课教师要以修订的本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并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等。

3.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实践成绩等方面结合起来。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课程章节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安排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2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6

5

1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4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8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12

10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合计

48=39+9

五、教学单元内容

(一)理论教学

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人生;

2.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

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

4.如何成长为新时代新人;

5.正确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教学内容: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基本概念:

新时代时代新人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养

复习思考题:

1.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应担负的历史使命。

2.2.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文献阅读: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同时,引导并帮助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4.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5.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一、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三、成就出彩人生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据此谈谈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人生漫长,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矛盾?

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当代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与信念;

2.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

3.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4.理想信念的确立、追求和实现;

5.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

6.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的社会理想;

7.规划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活质量。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理想信念中国梦青春梦想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3.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肩负的责任。

参考书: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1.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2.中国精神是什么;

3.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当代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5.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6.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7.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8.改革创新的时代意义;

9.当代大学生如何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二、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精神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为什么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以及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斗力量。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1)《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3.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意义;

4.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青年的意义;

5.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自信价值追求

1.你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2.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25日。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得学生了解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4.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5.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7.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三、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一、遵守社会公德

二、恪守职业道德

三、弘扬家庭美德

四、锤炼个人品德

道德荣辱观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结合实际,谈谈道德的作用。

2.谈谈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4.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大学生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和法律的发展史。帮助大学生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明确法律的运行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的环节。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明确新时期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和法治理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使大学生懂得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以及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法律权利和违法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我国法律制定、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3.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4.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5.明确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及其之间的关系;

6.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建设法治中国

第三节维护宪法权威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三、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二、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三、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法律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

2.20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谈谈什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3.有人说,宪法规定的大多是一些原则性内容且很抽象,而且司法判决一般也不援引宪法条文,因而宪法是一部与公民生活关系不大、高高在上的“闲法”。谈谈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4.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谈谈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二)实践教学

1.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2.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操行评定,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学期德育操行评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时政知识竟赛等;参加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公益劳动情况;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绪论参观学校校史馆、学校实训基地,观看新时代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一章组织辩论:人生的价值;

第二章组织课堂演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章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调研报告、课外科技作品制作;

第四章组织志愿者活动;

第六章旁听法院审判,加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说明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为辅,通过讨论研究、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具体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法,它重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学引向深入,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二)课堂讨论法

(三)案例教学法

(四)专题讲座法

(五)小组研讨法

(六)课堂辩论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课上实践环节的设置,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困惑的问题,拟定可供辩论的题目,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正方、反方,经正反两方辩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暴露的思想与认识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

(七)实践教学法

七、考核方式

运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一)分数评定:

1.平时成绩:30%(课后作业、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实践课20%)

2.期末成绩:笔试(闭卷)70%

(二)考核方式:

1.实践考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核。

2.期末考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统一设置考场,采取闭卷考试,统一阅卷。

THE END
1.什么是法治?为何选择法治?法治面临哪些当代挑战?于都县信息公开第三,效率,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交融叠加的时代,效率价值愈加突出,例如,知识产权法的存在即是为了保护创新成果,法治作为现代经济的制度引擎,应当具有改善营商环境的作用。 王旭教授总结,上述法治的形式观、程序观、实质价值观构成了现代法治文明的三大层次。https://www.yudu.gov.cn/ydxxxgk/c100256mmv/202401/3038b29e3fea4fcaafd8d6c13a254290.shtml
2.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A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 B是一种社会制度 C是一种社会意识 D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 正确答案:B 8.(单选题)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为民事基本法律。 A物权法 B合同法 C民法通则 D担保法 正确答案:C 9.(单选题)()是国家安全观的支柱与核心。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3.2014年文明单位学习测验参考题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什么?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https://www.hngh.org/portal/article/index/id/8066/cid/26.html
4.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2.自由观 什么是自由?这是一个重大的法哲学问题。可以说,自由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目标导向之一。如果不能通过规则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自由,中国法治建设将难以坚持。对于什么是自由,马克思主义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人之为人的一项本质属性,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中,“人把自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5.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10篇(全文)2011年是我国“五五”普法的最后一年, 也是“六五”普法的启动年。经过长期的普法教育, 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但在农村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观念, 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断探索和创新。现将农村普法教育的措施总结如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x2fz050.html
6.《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1185342.html
7.学习十九大精神应知应会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人人通空间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 把___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___。 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775330&cid=1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