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整理笔记,成长系列

领导科学,整理笔记,成长系列第一章绪论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关于领导活动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科学研究的是人类领导活动。

一、领导活动的产生: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的。

如禅让制。

二、领导活动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人类领导活动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专制、充满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集体领导的方式。

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1、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与执行相分离标志是:“事业部制”产生。

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

后西蒙进而提出“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内部又有咨询与参谋。

2、领导主体集团化:任何领域领导主体都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由“硬专家”或“软专家”组成的集团。

如公司占股。

4、领导方法科学化:一是遵循严格程序,二是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

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原因:1、领导科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领导活动实践需要一门科学,而且领导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活动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他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

(有自身独特的规律)。

3、领导活动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该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客观环境间关系。

二、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领导活动实践,是领导科学生产的源泉。

领导活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

1、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转变为科学领导,这种领导方式转变的客观实践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表示: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活动变化越来越迅速;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2、领导科学的出现与最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出现推动领导科学)。

3、领导科学出现还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4、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综合:领导科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浓厚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思想基础。

可以说,领导科学的产生,完全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分工的高度发达以及管理的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一)、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

1、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挑战,问题和矛盾,艰难和险阻。

)2、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

(实践经验和智慧)3、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

领导科学在我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

(二)、领导科学在我国发展的成果:1、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和论文;2、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3、建立了教学、科研机构。

第三节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导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它有特殊的矛盾、本质、规律性。

领导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规律的学问。

领导科学:也就是研究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等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一)范围:1、领导本质的理论。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2、领导观念的理论。

观念更新。

3、领导职能的理论。

职能:领导根据客观情况而开展的必要的领导活动。

4、领导体制的理论。

体制是实现领导的工具,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划分等。

5、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

应有政治品德好、身体健康、常识广博、组织能力强。

6、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

7、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

是出发点和归宿,是领导实施领导的行为能力、状态和结果。

(二)特点:1、综合性。

综合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等。

2、应用性。

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3、社会历史性。

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领导性质,由领导行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

三、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中高度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原则,当然能指导各行各业、各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而且也必须指导领导科学,但不能也不应该代替领导科学。

2、领导科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学为领导科学理论基础之一,二者不可等同;政治学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加以研究的,领导科学则主要研究现代的领导现象,其研究对象显得更为专门。

3、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领导活动与管理活动交织在一起,领导科学是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

但有区别:(1)领导是一种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的管理;(2)领导比管理层次高,管理比领导门类多;(3)领导不能事必躬亲,而管理却不能忽视细节;(4)领导科学就是把管理科学中的领导职能、结构、方式等问题抽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5)管理科学更多地接近硬科学,而领导科学更多地接近软科学。

4、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学说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领导作用的科学,其不少内容与领导科学是相通的,研究内容更集中。

但一般领导是比党的领导更大更复杂的系统,研究范围更广阔。

第四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或目的:1、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2、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深化改革,努力做到领导体制科学化。

3、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4、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要求:1、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根本。

2、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实践是科学产生的基础,又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3、必须继承和发扬和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领导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4、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摒弃糟粕,吸取精华。

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

1、要重视学习理论。

2、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另外还要注重以下几种重要方法:1、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历史方法:历史的观点,以史为鉴;3、比较方法:中外、古今、学派等比较;4、案例方法;5、系统方法:坚持把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整体,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6、借鉴方法:吸收国外先进领导经验。

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第一节领导一、领导: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一)领导的属性:二重属性1、自然属性:领导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是由人类社会共同的群体劳动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领导活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而且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这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

领导的自然属性是对不同性质领导的提炼和概括,社会属性是领导的自然属性在不同时代和领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2、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二)领导的特征:既有认识过程又有实践过程,即领导认识和领导实践。

1、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超前性:预见性,应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决策准确性、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3)综合性:领导认识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的综合;(4)创造性:领导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认识把握事物本质;(5)系统性: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2、领导实践的特征:(1)权威性:理性权威,法律法规为依据的;(2)依附性:领导者全部实践内容和一切具体形式,都要依附于其他社会实践,因而要以其他社会实践为载体,不能离开其他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3)目标性: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的活动;(4)组织性:领导是一种组织活动;(5)协调性:现代社会高度复杂性与高度关联性,社会的各个因素联系日益紧密要求;(6)超脱性:从根本上、全局上把握领导,才能从事务主义中摆脱出来;(7)服务性:为人民服务,为群体成员服务,为公共使命和群众利益服务。

(四)领导的基础: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

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务或能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

权力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是领导发行职责必不可少的条件。

权力来自两个方面:外在和内在权力;领导树立威信方法: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领导影响力的内容:1、权力:外在权力:法定权力,职位权力等。

内在权力:即个人权力,威信威望、模范感召权和专长权、参考权等。

1、品德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政治方向、立场、理论素养、道德作风等;2、应具备相应的领导才能:政治洞察能力;善于集思广益、择善而从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精通的专业能力、出色的科学思维能力等;3、拥有渊博的知识:政治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现代经济知识、领导和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等;总之:领导者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凝聚性和影响力,也就为领导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领导绩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本质:领导者、被领导者与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之间的内存联系。

领导的本质是通过领导属性表现出来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服务:有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事务性的服务等形式。

强调领导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

1、社会主义领导的指挥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服务,但当好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是社会主义领导指挥的出发点和归宿。

指挥员和勤务员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主义领导的指挥是为了服务;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又必须通过指挥来实现。

2、从领导要素角度看,领导就是服务,必须要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

任何领导都只能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群众则是社会的主人。

这种主仆关系是由社会主义领导本质所决定的,是与服务的方向相一致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社会的“主人”。

3、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要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和训练,努力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这一职能要求领导者必须关于俯上级的批示精神,及时向群众传达,带领群众贯彻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节领导者一、领导者的含义:领导者: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一)、领导者的本质:是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存的固有属性。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这种相同关系有着显然不同的本质。

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与被剥削,领导者具有原始普通成员的性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群众一无所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奴仆,领导者的本质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二)、领导者的特征:1、拥有职权:职务是领导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身份;2、负有责任:政治、工作、法律责任;3、提供服务:指导性、管理性、事务性服务;4、富于创新:创新素质和能力;5、多重角色:面对不同情景、不同对象、领导者必须扮演不同角色。

二、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作为系统中的一员,对于上级组织系统而言,应该积极加强执行力;对于本级组织领导系统而言,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力;对于下级组织系统而言,应该积极提高领导力。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2、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3、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

第三节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被领导者发挥基础性作用。

一、被领导者的含义: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

类型:相对被领导者;绝对被领导者。

两者总和就是人民群众。

(一)、被领导者的本质:是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

它是由被领导者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

原始社会中,被领导者和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地位的差别,本质是社会的主人;在阶级社会中,被领导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

本质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当家做主,本质是社会的主人。

(二)、被领导者的特征:1、服从性;2、受动性:领导者负责带动,被领导者就应受动;3、对象性:具有领导服务时的对象性;4、源泉性:被领导者是领导者开拓创新的基础,具有源泉性;5、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二、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一)作用: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选举权,罢免权;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能否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二)、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一个好的被领导者,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能够与领导共同把握社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地实现领导目标。

1、要服从领导;2、要支持领导;3、要监督领导:监督内容:一:领导者是否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履行职责;二:对领导者的成绩和能力进行恰当评价。

这种监督必须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实现。

第四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

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冲突;同时两者的关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二者的关系是: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

5、相互监督的关系。

领导者监督被领导者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措施,同时服从全局利益;被领导者要对领导提出批评与建议,通过监督,有权罢免“坏”的领导者。

第三章领导的职能和原则第一节领导的职能领导职能: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立精干高效组织机构,从而才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科学化。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二、领导的一般职能:1、引导: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五一节;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

2、指挥: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

指挥一般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命令:以强制性为后盾是一种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式;说服:布置任务时要晓之以理,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是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示范:典型引路,身先士卒,为人表率等。

3、组织: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4、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贯穿领导活动过程始终;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积极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二是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5、监督: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招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任务的完成。

监督方法:实行报告制度,进行工作指导,辅导专案调查等。

监督原则应是及时而有效的。

6、教育:对群众宣传、动员、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素质,改正错误。

教育划分: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定的保证,尤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

总之:领导一般职能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也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效能。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一)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

科学决策还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和反技术。

当代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领导者在决策工作时借助“外脑”的作用,如智囊团,思想库等。

决策时应注意:1、关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2、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3、善于运用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4、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充分发挥“外脑”作用的主观条件;5、善于评价,所以说,评价能力是决策的基础。

(二)选才用人:1、领导者的选才用人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国家公务员制度;选拔干部,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2、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人,都是现代化建议需要的人才。

领导者用人应注意:(1)能级、能质对应。

(能力层次,素质类型)(2)优势定位。

把人才安置在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3)结构优化。

人才配置得当。

领导者必须:(1)有强烈的求才欲望,积极的求才动机,自觉消除用人的心理障碍;(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善于调动人才的心理因素,不论资排辈,善得人心而不依仗权势。

(3)注意创造人才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注意人才的心理保护。

(三)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活动的中心五一节。

改变人的认识、观念、政治立场,动员其努力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工作。

正确处理好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要素间的关系应做到:(1)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思想发展变化规律;(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教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二是充分运用自然形成的各种交往和关系,组织互相思想帮助活动。

(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第二节领导的原则领导原则: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

分领导总原则,基本原则,具体原则三大类。

一、领导的总原则:在我国领导实际情况中那些根本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强国之路))。

2、实事求是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精髓。

3、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党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内容:(1)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2)各级领导机关,除派出机关,均由民主选举产生;(3)各级代表大会产生本级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均向本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4)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群众意见;(5)各级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上下级组织要互相沟通,互相支持,配合和监督,维护一切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者的权威。

4、群众路线原则: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1)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观点;(2)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3)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4)树立相信和依赖群众的观点;(5)用正确方法领导群众,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共同规律的领导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统一的意志,目标,行为规范。

两方面意思:(1)组织体制应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职能部门不发生直接关系)(2)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原则。

(一个人不同工作可不同领导)统一领导要解决的两种关系:(1)处理好集权与分权关系;(2)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分层领导原则;(1)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

(不同的领导系统领导幅度不同)(2)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

(相近或相似职能划分为一层,一个领导可履行不同职能)(3)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各层级领导负责做好本层次的事)3、系统整体原则;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明确分工,善于放权,建立责任制使局部充满活力。

5、民主公开原则;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1)贯彻民主公开原则,能较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2)贯彻民主公开原则,将有助于领导决策;。

THE END
1.法治政府建设——应知应会知识答: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各地区各层级法治政府建设协调并进,更多地区实现率先突破,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奠定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jE0MDIxMw==&mid=2649608474&idx=1&sn=55f5b40efd27b49ec01a5d7c479b15ef&chksm=f160b693b572bdc366f032afc9e26a5e3e9092aeb8f022235aa4de55f55316b5757cbfb79a7c&scene=27
2.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意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要素、本体论意义、价值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等方面。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以马克思列宁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3.行政伦理学(二)法治观含义:依法行政的理念,它是对法律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条件下的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行政主体和行政权限法定。(2)行政程序法定。(3)公正行政。(4)责任行政。(三)权力观含义:指行政人员关于行政权力的来源、性质、服务对象和形式方式的认识和观念。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体现在:1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7/0214/18/363181_628987447.shtml
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②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社会秩序的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 分类: 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https://www.meipian.cn/36zweggg
5.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强国之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尽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得到弘扬,70载精神文明建设https://www.360doc.cn/mip/1116809977.html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1)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起源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http://www.nopss.gov.cn/GB/221341/221356/14626828.html
8.高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路径分析高校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国家安全教育当然不能例外。具体开展教育工作时可以结合高校学生特点,立足国家安全内涵及其现实性的解析,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以践行总体国家观为统领,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国家安全法治观念。 关键词:高校;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05/t20190507_231632.html
9.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A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 B是一种社会制度 C是一种社会意识 D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 正确答案:B 8.(单选题)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为民事基本法律。 A物权法 B合同法 C民法通则 D担保法 正确答案:C 9.(单选题)()是国家安全观的支柱与核心。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10.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9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9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点复习资料(2022年-2023年)(20598).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2022年-2023年最新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 1 课时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核心主干 1.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031/5200212210004043.shtm
11.周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根植民族复兴新时代,指引法治建设新征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国化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但什么是公平正义,一直众说纷纭。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6/id/3336307.shtml
12.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第7组:等量齐观、同日而语、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1.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2.同日而语:把相同的人或事物放在相同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常用于否定式。 3.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4.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