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实践教育范例6篇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只是违反一下学校纪律而已,没问题的,以后我就不违法了。”请你快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现在一次小小的放松就很有可能驻成一次大错。我们作为学生,总是要离开校园,来到这个社会打拼。才真正的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从小培养我们的法律知识,预防犯罪。

总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能让别人来代替自己。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二

大家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没有严格的规定,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实施了,新的《小学生守则》共有十条,这十条,作为小学生要人人会牢记,并且所有同学都要按照《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去做,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有二十条,同样要学,并且要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争做讲文明、讲礼貌,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的好学生。

法制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让人该过自新。要是盗贼、人犯,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那他们还会成为罪犯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变坏真是太容易了,网吧、游戏厅,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你们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现在,便有许多的不良同学:有的同学爱打架或偷别人的钱财。小小的年纪,就粘上了许多恶习。走出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法治教育实践个人心得三

上星期上午,学校举办了“法制大会”,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

现在有许多不良青少年总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抢劫,偷窃等。当这些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如:报警等,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我们要理智的拒绝。远离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们在学校读书,要好好努力的学习,锁定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让自己对未来迷茫,将来在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自“法制大会”后,我们要学会学法,守法,用法,创造文明的社会,从小事做起,从学校做起,形成一种文明的行为:思沉学习,目标,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未来的栋梁。

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作文2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

从清华学生刘海洋向熊泼硫酸到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再到药家鑫用弹钢琴的手杀人;从盗窃财物到伤害他人,再到计算机网络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并且呈现以下特点:犯罪人数不断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多样化,主要有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性犯罪、网络型犯罪;犯罪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有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包括重点高校的学生,不仅有专科、本科生,还有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大学生权利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不足

大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上也显得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维权。在投诉渠道的选择上,被侵权大学生48%自认倒霉,24%求助于网站论坛,5%向媒体或维权组织求助,1%到法院,另有18%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被侵权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维权,直接导致大部分人放弃维权,维权率仅有10%。或者是采用偏激的手段维权,如大吵大闹等非理性方式。这不仅不利于权益的维护,反倒造成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观念起源于西方,第一个对法治进行明确定义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所谓法治,就是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二)何谓法治教育

目前,我国提得较多的概念是“法制教育”。笔者认为,“法制”即“法律与制度”,“法制教育”即“以法律和制度为主要内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教会学生知法。从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不仅不知法,而且不会守法和用法,所以仅有法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治”有“治理、管理、统治”之意,还有“办理、处理”之意,“法治”即“根据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还可以理解为“根据法律制度来办理、处理事务”。“法治教育”即以此为内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会学生遵守、服从法制,即守法和用法。

(三)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做一个反思。除了社会外界的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不守法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守法有一个前提是要知法、懂法。对于没有学过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果超越了法律的许可范围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同样,大学生权利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在于此:不了解法律,就不能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否是法律禁止的,自己有哪些权利是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维护权益。只有通过学习法律,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四)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的本质之一是人才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包括应对社会的各种能力,如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在依法治国的中国,当然不能少了法律能力。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事务,还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事务,都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备良好的法律能力尤为重要。而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能力的获得,则有赖于高校的法治教育。

三、大学法治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大学法治教育的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和法律是我们依法治国的依据。大学法治教育理所当然应以宪法和法律为授课内容,按照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的梯度,有层级、有步骤地安排相应内容。

2.法律能力

大学生要学习法治知识,更要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即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能够自觉认同法律的权威和价值要素,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够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能够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等。

(二)大学法治教育的方式和措施

1.依法治校的环境

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管理观念和意识,这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根据学校章程修订与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和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依法维护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手段来调整、规范和解决学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法治意识。

2.法律课程的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意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应该按照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梯度、有层级地教授法治理念、法律常识、一般性法律知识和专门性法律知识,并且以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首先,要选拔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法律课程的教学,以保证法治教育的质量。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以进修或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充实其法律专业知识。再次,要充分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4.设立法治咨询室

高校要充分重视法治咨询工作,将法治咨询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设立法治咨询室,聘请教师以及政法部门、律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担任咨询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咨询的平台。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大学课堂开设的法律课程学时是有限的,而法治教育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作为法治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例如:开设专题讲座;在特殊的日子,如法制宣传日,利用海报、展板等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法律知识;组织学生走访监狱、旁听法庭审判。

参考文献:

[1]张秋.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1).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梁君等.大学生权利意识及其交易的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中)[J].法律适用,2002,(5).

[论文关键词]高指教育法律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特征和目标

1.通识教育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通识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及其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三项素质,开始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和规划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和地域概念,应该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相通的,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通识教育的特征可归纳为:以“回归人本身”为宗旨,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使所有受教育者“通达共识”为目的。它强调人的精神建构,重视人文精神,注重人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就是要让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

2.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形态、教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即“完美的人”的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强调要赋予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水平、科学的价值观及世界观。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核心是“人”的培养,然后才是这个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与知识。国外的大学,均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从课程设计、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保证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格的完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法律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法律通识课程在本质上应当是非法学专业学生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基础性、大众化的法律知识和理念的传播为主要职责,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全社会来讲,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国家中,国民法律意识都有比较高,他们懂法、守法、关心国家政治,法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崇尚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高职院校学生是将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可以说,他们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影响巨大。

3.对学生自身来说,对其法制观念的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通过法律通识教育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此外,这也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道屏障。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案件有上升的势头,这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遵纪守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部分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敢或没有及时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无形中助长了侵害者的嚣张气焰,有的受侵害者采取非常过激的方式来处理,这又走到了事情另一极端。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更谈不上法律理念形成,从侧面也反映出现在高职院校中法律通识教育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三、当前高职院校开设法律通识课程的状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的开设仍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从2009年秋开始在所有的开放教育专科层次都开设法律事务的选修课程,普通专科班和成人脱产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已加入了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现已改成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该两门课程作为法律通识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注重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掌握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治走向,从而提高其理解和运用法律武器,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法公民。

有的学校新开了“法律理念与法律意识”课程,它侧重从精神程度上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同,让学生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成为促使学生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等的强大推动力,最终以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为目的,从法律思想和精神方面使学生获得启迪,同时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思想意识方面的保障。但有的学校法律通识课程的开设缺乏科学性,如将“国际经济法”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来开设,这其实不可取,法律通识课程是面向非法律专业的,以基础性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普及为内容而一般不涉及专业性很强的方面。转贴于

四、对高职院校做好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意识到开展法律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合理科学地布局法律通识课程。许多学校对待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同其他通识课一样,不是把它看成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仅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一点知识面和兴趣。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这种认识和做法,法律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前文已经阐述,况且当前学生对法律通识课程也有着很大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对法律通识教育的认识,适当增开法律通识课程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学校要避免将专业性很强的一些法律课程纳入到法律通识课程,要把握好法律通识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它不仅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一般基础性的普及法律知识,更深层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树立其正确的法律观,这才是法律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应合理科学地选择开设,推动法律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改进教学思想,通识课程的教学不应以知识教学为目的,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良好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要确立“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育人为本”教育理念。教师要起好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摒弃过去“你讲我听”的满堂灌模式,上课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要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转。学生由被动受教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创新性学习,使自身的思维得到扩展,能力得到历练,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更新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通识课教学中许多是一二百人的学生在一起上大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好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应对各小组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围绕开展讨论,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甚至争论,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座、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学生在课上所学的法律思想方法在现实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通识课程内容多、学时偏少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中还能领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各教学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如利用讲座、学术报告、相互讨论(课堂讨论、BBS讨论、邮件讨论等)、课外答疑、批改讲评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助学生抓住核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青少年法制教育渗透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为了提高初中学生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学校现有教育、初中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二、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必须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的原则进行。如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三、具体探究与实践

(一)精心选择好法制教育的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在学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学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3.在学习“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入点

(三)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

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按照“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的原则,使法制教育内容分量恰到好处,不形成教和学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2.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中,提出问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后,适时的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开展讨论:“我国制定这些法律的意义何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日积月累,学生即学习了化学,又强化了法律责任意识,从而很好的达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目的。

(四)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选择好方法

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教学时,创设情境:“你知道2009年11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吗?会议中的减排与什么有关?”,学生产生疑问,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学习,认识到二氧化碳虽然不属于污染物质,但它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最终完成知识的整体构建。

关键词:考试招生;依法治国;中学法治教育

一、案例聚焦

2016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期间,青岛胶州市考生常升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据警方调查证实,篡改者为其同班同学,篡改目的是增加本人被录取几率。截止8月中旬,事件的最新进展为篡改志愿的考生被公安机关以破坏计算机系统罪依法批捕。

几乎与此同时,菏泽单县也发生一起篡改同班同学高考志愿事件。不同之处是,被篡改的一共是4位同学,而篡改者与被篡改同学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据交代,纯属嫉妒、泄私愤,篡改者目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近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高考志愿遭篡改的事件屡见不鲜。2012年7月,商丘市高中学生苏某出于嫉妒心理,将同学高考第一志愿的大学全部删除,并在选报了另一所学校。2015年7月,山西省万荣县考生贾某高考志愿由一批A类五所院校被篡改为二批A类仅一所院校;河南周口市考生杨某的提前批军事院校志愿被改为一所二本院校;浙江萧山第二职高十多名的高考志愿被同学以恶作剧的目的篡改。2016年7月,福建漳州高职考生徐某原本填报的十个高考志愿被改的只剩第九个,其他全部消失。

二、加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将“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更加凸显,其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支持体系和评价机制。因此,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三、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师资力量不强,法制教育缺少专业性。目前的中学,很少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中学在招聘教师时,也极少会有法律专业的需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公务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薪酬更为丰厚、发展前景更符合个人理想与公众期待的岗位。这就导致了中学的法治教育,无法专业化、深入化。仅仅靠配备兼职的法律顾问,或者由思想政治课老师甚至专业完全不相近的老师来授课,无法起到有效、系统的传播法律知识的目标。

四、中学法治教育应该采取的对策

[注释]

①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党的十以来,我国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教师,有力地支撑着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了“人口红利”的质量,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多年来,这九个字生动地描述了我国广大乡村教师的工作状态。然而,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支素质过硬、稳定性高的乡村教师队伍必不可少。

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截至2015年,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领到了中央财政下达的43.92亿元综合奖励补助资金。在补助标准较高的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力争通过全面实施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八方面政策举措,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打出了系列“组合拳”:

――通过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补充农村教师。教育部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4.5万多名免费师范生,落实4.5万多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其中90.8%以上到中西部任教。

全国已有24个省份采取在学免费、学费返还等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有3.4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通过实施特岗计划,补充大批农村教师,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多元,招聘农村特岗教师24.37万名,覆盖中西部22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

――实施“国培计划”,完成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实施了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构建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然而,有偿补课、收受家长礼金、学生等有违师德甚至触犯法律的案例近年来并不鲜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灵魂应该是怎样的?叶志平、侯伯宇、石秋杰、张丽莉、张伟、王强、聂品华、秦开美……通过推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塑造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人们重新看到了师德的神圣与伟大。

“最偏远的大山,也有太阳的光芒。”在“播种希望与未来――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云南省贡山县捧当乡小学特岗教师桑磊动情地讲述了他扎根大山、立志育人的故事。

为了更加生动地诠释师德内涵,把师德典型请进课堂言传身教,教育部从50万特岗教师中遴选15名优秀代表,分赴全国13个省份30所师范院校开展巡回报告,为在校生上了新学期师德教育第一课。

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加强师德建设的规范和条例,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师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2013―2014年,《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画出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提出“六个严禁”,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将师德建设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据统计,2015年,全国有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专任教师1539万人,比2010年增加450万人,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配置状况不断改善,专任教师数比2014年增加了28万余人,其中学前教育增长20.68万、特殊教育增长0.22万、初等教育增长4.52万、高等教育增长3.81万。

――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占56%、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占71%。

――学历结构不断改善,中小学、中职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0%、99%以上。

一组组数字,折射出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THE END
1.延安日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 高俊英 2024年12月4日,迎来我国的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为庆祝这一重要节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发起宪法宣传周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深入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此次活动重点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回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41211/mhtml/page_06_content_20241211007004.htm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理论表达,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法治文明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和规律,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总布局和重点任务,而且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包括法治文明在内的政治文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U3Mjg2NA==&mid=2247506780&idx=1&sn=0ababc48b7e69302d58db97d28a8ad7f&chksm=e83cc453f7340d64482136ce312b6769dc589d3efe6fe5ac8503baf9cd5b171f4c7d28fe3865&scene=27
3.地方实践“依法治国”七看点法治去所在地的行政服务大厅办过事的人,多少都见过这样的景象:一号窗口标着身份证件办理,二号窗口标着就业登记,三号窗口标着生育服务,依此类推;一号窗口前已经人满为患,看起来直到下班都办不完,二号窗口前却门可罗雀,但倘若你要到它跟前去,缩短排队时间——对不起,该窗口不受理此业务。 http://legal.people.com.cn/GB/43027/390447/index.html
4.检察日报社评: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思想凝聚力量,旗帜指引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萌发、成长、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应用、检验、升华,实现…https://zhuanlan.zhihu.com/p/703767363
5.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积极作用北大法律信息网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的法治实践 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时代磅礴伟力的推动下,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同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依法治市,已融入城市血脉,内化为城市之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在法治建设方面实现了多个“全国率先、业内首次”原生创举,为中国法治建设作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805
6.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常州实践该模型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凝练出“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实践、法治信仰”的五维法治素养,开发了宪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刑法教育、社会法教育等五大类法治教育内容,探索出“目标内容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多元评价一体化、合作共建一体化”的“http://www.jyb.cn/rmtzgjsb/202401/t20240103_2111140184.html
7.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性、政治性、人民性、正义性、统筹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所具备的理论特征。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https://www.gsfzb.com/content-422-88407-1.html
8.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方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性地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方略新实践概括为保持法治定力、发展法治理论、提升法治方略、拓展法治道路、深化法治实践、统筹法治改革、建设法治强国、加强法治领导。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