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之流,盖出自理官”--《汉书》。所谓“法”,这一概念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比如齐国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制定国家大法,并严格明确刑罚同时也改革田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项事宜。齐桓公可谓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开始依法治国的君王。而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作为一种学说走上了历史舞台。诞生了商鞅、韩非子等名家。
一、“法”的历史渊源
什么是“法”,法就是规则。无规矩不以方圆,如今这个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宪法是根本大法。而在古代也有着其运转的规则。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君主,身边都有能人异士相辅佐。或出谋划策,或为其改革。
法家可谓是真正的代表平民的利益,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也可以通过战功,得到封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层固化,使得平民也有机会为官。他们提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改变了自西周以来,“刑不上大夫”的规则。
1、春秋管仲——法家先驱
管仲在稷下学宫开创了自己的学派,不遗余力的传道受业解惑。其人被誉为“法家先驱”,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为依法治国埋下了种子。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可以说管仲的改革,都是基于“法”的基础之上。首先在用人人事方面,改变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凡强健、慈孝、仁义者经由推举均可入仕。”可以说这一制度直接影响到了汉朝的“察举制”。在没有科举制的年代想要改变自己,就可以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上升。
其次重新划分,并明确了各地方区域限制。这也就是《管子》中的“肆其国而陆其鄙”。精细的划分了行政区划,明确责任到个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名言就是管仲所讲,为了使农民吃饱懂礼,他又明确了赋税规定要结合百姓的人口以及丰收程度颁布了“齐税法”。
齐国的刑罚制度,其实早在“太公封营丘(今临淄)”时就已经开始初步尝试。当时吕尚就曾经明确礼教,设法建刑推行“礼法并用”的制度。从道德方面教化人民,而突破了这道底线则就要面临惩罚。管仲继承太公思想后再继续发展,那时的良好的道德不仅可以扬名还可以加官进爵。而且管仲也更明白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仓廪实,只有使其做到了这点才能培养出淳朴的民风良好的社会秩序。
法家的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而法家先驱们也秉持着“为往圣继绝学,承先哲之华章”的理想信念。继续尽自己所能,将法家发扬光大致使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接踵而至。甚至是“生九死而尤未悔”。
2、商鞅变法——大秦崛起
在秦孝公继位之初,秦国一片动乱积贫积弱。对外,割地求和还被魏国占领了河东地区对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毫无威信可言。直到卫国人商鞅实行变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秦国才开始慢慢的崛起。
商鞅是法家的学者,自由便对刑名法术很感兴趣并以管仲为榜样“管子,乃吾辈之先驱模范也”。所以他立志想做管仲那样的千古名相,但实行变法明确各项制度自然会触碰贵族的利益。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开始了变法之路。
首先要确立秦国的制度自信,而百姓对于朝令夕改左右不定的国君早已失去信任。商君于是便开始了《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徙木立信”,重新确立了朝廷的威严使得百姓信服。同时在秦孝公的全权支持下,商鞅首先颁布了《垦草令》。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能者为上
推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律法《秦律》,在全秦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凡是皆决于法”的热潮。从而使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商鞅在被秦惠文王追杀时,想要夜宿百姓家。却被反驳以“不是吾等不收留汝,则是商君之法不许”。看见世人如此之遵守,他非常欣慰。最终以“五马分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商鞅从此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变法者皆以其为榜样。王安石在新政实施不顺利时,也曾缅怀商君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自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由此逐渐的进入巅峰状态,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为万世开太平
封建时期的法治,“以君为本”可以一言以立之也可一言一废之。在一定层面上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就其根本而言立法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自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法治”思想,为历任统治者开创盛世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凡事必须以规矩而定,做人做事都要守规矩。而法就是一个国家的规矩,只要生活在法的土地上就必须依照其行事。
1、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
《汉书》记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始皇又推行了“军功爵”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了军队封赏体系,打造出一支“虎狼之师”。自此平定六国,开始了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
秦始皇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法家,他的左膀右臂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也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同时还在其书《韩非子》中提出了“法不阿贵,以法为教”。在商鞅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行依法治国理念。
他主张刑法对于任何人都“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当然这句话是诸葛亮说的。但韩非子曾经明确的表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便奏效”。这也就是今天所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每个人都遵纪守法。虽然执行效果欠佳,但至少在千百年前这是一项壮举。
秦国变成秦朝,法家和它依法治国的思想,可谓是功不可没。做出贡献巨大,犯了过错受罚使得秦国百姓及王公大臣遵纪守法。嬴氏家族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终于逐鹿而胜。在当时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是有了严刑峻法才能有国富民强。
2、二世而亡、高祖登场
汉高祖刘邦与秦始皇年龄相去甚少,曾活在大秦统治之下数年。所以法治观念在他身上也有所体现。《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便是著名的“约法三章”。
当时的刘邦还没有称帝,刚进入咸阳根基未稳但此时的他虽然暂时无法制定新的法律。但这个约法三章则更能体现他依法治国的观点根深蒂固。政权不稳定的时候都想着要先立法,足以看出法对古人的影响。而此举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望,百姓皆以他为明君。
《汉书》记载,汉初民生凋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急需修养生息以作调整。所以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而秦朝的严刑峻法俨然已不适合国情的发展。所以汉文帝下令废除了秦律中的连坐制度,同时不再使用黥,劓、刖等残忍的惩罚。
而景帝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法律改革,进一步的废除了人身刑罚。并且严令强调实以“宽刑”,使得通判在裁定上也有了许多缓和的空间而且还人性化的规定“父母亡,准狱犯服丧五日”。
这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通过改善法律和刑罚来减轻民众身上的压力。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生产力也日渐恢复出现了自秦以来从未有过的富裕情景,为后来的汉武帝荡平匈奴奠定了经济基础。文景之治这一盛况也被收录进中学历史课本当中。
三、法制影响下的大唐盛世
唐朝可谓是封建时期对现在影响最大的朝代,对外开放,政治清明,百姓富足。而唐之盛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非同小可。结束了隋末战乱以来,国家百废待兴急需整顿发展生产力。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的太宗皇帝,选用贤臣;广纳谏议;整顿吏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法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新唐书》记载“是法也,不为我一家之法;四海皆应守之,万事俱以法为准”。
四、结语
古代的盛世都是先根据自己的国情,修订严峻或者宽仁的法律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统治目标。但不论其如何,都是为统治者本身服务的,根据其自己的意愿以修改之。依法治国的理念,自古以来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