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唐太宗即位之后,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拼音:贞观之治[zhēnguànzhīzhì]。
引证:李开先《归农》诗之七:“斗粟百钱犹未售,贞观之治继遐踪。”
用法示例:
1、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李世民那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2、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3、唐三彩出现,也因为唐朝陶瓷业飞跃发展,加上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奢侈之风兴起,于是厚葬的风气也跟着兴了起来。
解析: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绝非偶然,这和唐太宗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时分不开的,具体解释如下:
1、任用贤能: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接受历史教训: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3、善于纳谏: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4、推行科举制度: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重视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二:综合评价: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君明臣贤,齐心协力治理国家,而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贞观是李世民继位后的年号,共二十三年,此时,玄武门之血未干,大乱后衰弱国力未复,李世民君臣励精图治,出现史书记载的盛世,但据后人考证,盛世有较大水份。
李世民接手的摊子并不轻松,贞观元年,关中发生饥荒,粮价飞涨,一斗米值布绢一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第二年,天下又闹起蝗灾,粮食葬身蝗虫肚子里,三年,发大水,到第四年才是丰收年。这一年高昌王来朝见记载说,秦陇以北,城邑萧条无人烟,不复见隋时繁华。而史书则说这一阶段,“
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初年,户口不足300万,到高宗接位,“永徽元年,有户三百八十万”。而在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约为300万,人口约1400万。隋炀帝大业五年即609年,户口数约890多万,人口数4000多万人。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户口961万多,此时是唐朝极盛,才与隋朝极盛时相当。(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贞观六年李世民欲举行封禅,魏征谏阻说,现在的府库甲兵户口,都不如隋,不适合封禅。马周也说,“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可知当时形势严峻,但为什么会有这些盛世记载,南方鹏认为,包括封禅之举,应是李世民由于杀兄杀弟逼父而上位,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急需要成绩来冲淡负面影响。所幸的是,盛世虽有水份,但当时国家国力蒸蒸日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贞观之治始于公元626年,也就是唐太宗继位的贞观元年,结束于开元盛世后期,以公元756年安史之乱为结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
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扩展资料:
由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
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参考资料:
一、唐太宗的背景与上位
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出生于公元598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在李世民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兄长李建成继位,但很快就被李世民和另一个兄弟李元吉推翻。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统治。
二、贞观之治的开启
李世民登基后,他意识到唐朝面临着许多内外的问题,他决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开启贞观之治。首先,他采取了开明的政策,任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包括魏征、杜如晦等。这些官员在贞观之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李世民实现了他的改革目标。
三、政治改革
在政治方面,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他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官僚制度,设立了六部制,分别负责各个方面的事务。他还加强了地方的监督,设立了巡视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不敢贪污腐败。此外,他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高效。
四、经济改革
在经济方面,李世民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业得到了发展。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修筑了许多运河和道路,便利了商品的流通。此外,他还推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更加平均分配,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
五、文化改革
在文化方面,李世民也非常重视。他注重教育,建立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还推行了新的文字和法律,使得文化更加繁荣。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成为了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贞观之治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开启,使得唐朝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辉煌盛世。贞观之治的影响还延续到了后来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尾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辉煌盛世。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更是一个永恒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