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法律援助条例

公布日期:2011-06-08施行日期:2011-06-08已失效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已失效

公布日期2011-06-08

施行日期2011-06-08

发布部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法规题注

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活动。

第三条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依法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无偿法律服务。

第四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并对法律援助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协助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第七条对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对象与范围

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二)经济困难的优抚对象;(三)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经济困难正在接受救济的;(四)经济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和家庭经济困难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人员;(五)确需法律援助的其他人员。

第九条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信访案件当事人,符合受援范围并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报本级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后,可提供法律援助。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根据信访个案的具体情况,指令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条法律援助机构受理以下事项:(一)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或者请求工伤赔偿的;(二)涉及虐待、遗弃、家庭暴力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维权的;(三)涉及老年人赡养的;(四)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五)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的;(六)因征地、拆迁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七)因农民土地承包发生纠纷的;(八)因假劣种子、农药、化肥以及环境污染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九)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十)因合法劳务输出发生的民事、劳务等纠纷,符合受案范围的;(十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援助事项。

第十一条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的;(二)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三)公诉案件自提起公诉之日起,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四)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五)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十二条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由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由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需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第三章法律援助实施程序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十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裁定书副本送交所在地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移交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并在人民法院开庭三日前,将确定的承办人员名单告知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

第十四条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二十四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协助提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代申请人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本人代理资格的证明。

第十五条州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全州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援助案件、州中级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涉外法律援助案件以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案件。州司法行政部门在必要时可以指定县(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当事人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因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发生争议时,由发生争议的法律援助机构报请州司法行政部门指定。州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请之日起三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第十八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对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时,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作出该决定的法律援助机构的主管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查。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并书面答复申请人。

第四章法律援助保障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受援范围的扩大和援助案件的增加逐年递增。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为其自行开展的法律援助事项提供必要的经费。

第二十条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仲裁等案件,人民法院、劳动或者其他仲裁机构应当缓收诉讼费或仲裁费。受援人胜诉的,诉讼费用由对方当事人负担;受援人败诉的,人民法院、劳动或者其他仲裁机构根据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决定减收、免收诉讼费用。在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中,当事人以人民法院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为依据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应当直接作出法律援助的决定;当事人以法律援助机构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直接作出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凭法律援助公函复制档案材料、调查取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应当予以协助并免收工本费;需要予以公证、鉴定时,其公证费、鉴定费按照国家规定免收、减收或者缓收。

第二十二条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资助法律援助事业。所捐赠财产,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第二十三条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法律援助机构收到前款规定的结案材料后,应当支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或者其他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提供法律援助事项,或者阻碍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由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疏于履行法律援助职责或者在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过程中有违法行为的,由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州司法行政部门不予年检注册或者给予停止执业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的处罚。对违反前款规定的司法鉴定人员,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十五条受援人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法律援助的,由法律援助机构撤销其受援资格,并责令其依法支付已获得的全部法律服务费用。

第二十六条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按规定使用法律援助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THE END
1.法律法规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全面规定,初步构建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奠定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基础。此外,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还就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立法权作了相应的规定,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落实落地提供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https://sthjt.nmg.gov.cn/sthjdt/ztzl/zlzhmzgttys/ytdd/flfg/202209/t20220907_2128120.html
2.法律的自治性是什么意思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https://china.findlaw.cn/ask/wenda_9730545.html
3.自治地方可以变通执行法律吗?法治视角自治地方可以变通执行法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变通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地实际需要。这种变通执行法律的方式,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来实现的。 自治地方可以变通执行法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https://www.jzcmfw.com/zixun/10627706.html
4.法律体系的自治性对于法律体系自治性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具有代表性的有奥斯丁、哈特、凯尔森、拉兹等人,所以,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分析和解释哲学和逻辑学中的自治性何以可能,以及由此反观法律体系自治性何以可能。第二章分析了奥斯丁的法律体系自治性理论,指出其将体系的自治性建立在主权者理论上的缺陷和不足,由于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体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3-1012311026.htm
5.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适用笔者通过对合同领域中意思自治法律选择的内容、适用范围、方式、和方法,以及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领域中法律适用受到的限制进行分析,论述了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领域适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他涉外领域的法律适用。在该部分中,笔者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婚姻家庭、继承领域中不同程度的扩展适用的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154099.html
6.基层群众自治依据的主要法律是哪些?试题来源: 解析 答:涉及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法律有《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村(居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村(居委会选举办法》、《村(居务公开办法》、《村(居务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67924193308100643&fr=search
7.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专家导读 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典》,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签订合同。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又称合同自愿自由原则,当事人充分享受合同的自由。 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 一、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 意思自治又叫合同自愿或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指在https://mip.64365.com/zs/146659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