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评论文化纵横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建设等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重要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在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中彰显强大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坚持依宪立法,把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贯彻到立法中,以及推进宪法监督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等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具体程序、制度机制都提出明确要求,为宪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推进学术创新、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宪法学总论、宪法学分论为知识框架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这为宪法学总论研究走向成熟、宪法学总论和宪法学分论研究逐渐分开、推动宪法学知识框架日趋完善注入强大动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应当坚持从原著原文出发,系统阐释其中蕴含的宪法理论,提炼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宪法性质、特征、优势、重要作用等理论问题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论的学术观点,这类研究成果已经具有宪法学总论的性质。宪法学总论使得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之一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法理上实现学术化表达,并能够进一步在宪法学理论研究、宪法学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上得到体现。按照宪法学总论的理论框架,宪法学要深入研究宪法制度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形成宪法学分论。

宪法学总论、宪法学分论研究各自走向深化,形成“总分统合”的知识框架,这使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更加清晰,在宏观层面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中的标志性概念、原创性观点为基础,比如“宪法全面实施”“依宪立法”等,形成关于宪法学总论的宪法学知识体系,更好彰显中国宪法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在宪法学分论研究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中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作为遵循,把诸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执政权”“监察权”“法律监督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话语有效纳入宪法学分论知识体系中,从而不断丰富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以更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支撑知识创新

在传统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中,某些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宪法学概念有时是被混淆着加以研究的,宪法学的知识没有在领域上细化,宪法学的知识功能也没有得到有效区分,一些重要的宪法学概念、范畴和命题也因此未能得到清晰界定和进一步深入探讨。这阻碍了宪法学知识创新,成为制约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又一因素。

比如,对宪法的“规范性”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意义和层次上的宪法“规范性”也被混淆在一起,没有区分探讨。过去有一些研究简单把法律的规范性概念套用到宪法学中,把宪法当作普通法律来研究其规范性,这既没有深刻认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特殊性质,又狭隘地理解了“规范性”的内涵,没有看到宪法既有法律的规范性又具最高的法律规范性,并且还具有不同于法律规范性的政治规范性,忽视了宪法对于政治之整体而不仅仅是个别具体行为的规范功能及其在表现上的具体差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THE END
1.法律自治理论的流变【摘要】: 为了厘清法律自治性与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关联,本文采取“以现代性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路径对法律自治理论的流变进行了思想史考察。本文从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理论出发,以“法的自治性与法的现代性”为主线的探讨了从韦伯经后现代主义法学(批判法学、种族批判法学和激进女权主义法学等)到卢曼和范·胡克围绕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2009098293.htm
2.中国民族自治地方11篇(全文)四、坚持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相结合原则 地方自治学说评析 第2篇 摘要: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钦定说、传来说、固有权说、制度性保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0ismj3f.html
3.我国冲突法中法律规避制度的流变适用及趋向我国冲突法中法律规避制度的流变、适用及趋向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的最新法律规避制度虽不乏闪光点,但其将法律规避的主体限定在一方当事人可谓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法官适用该制度的要诀是无规避意图则无规避行为,相应的司法策略为“宁纵勿枉”,同时需要http://www.sass.cn/109000/23267.aspx
4.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摘要】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是一项追求金融交易实质公平、矫正利益失衡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履行的司法裁量“重形式轻实质”,有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公正性。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应作为一项法定义务(而非先合同义务或合同义务)加以适用。以诚信原则作为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理论基础更为合理,也更契合https://cfr.swupl.edu.cn/xsdt/6f5128c81e824cdc9ac7960033479b10.htm
5.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天讨有罪?,?天命殛之?,?恭行天之罚?等。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在夏及以后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6.JBIL:一种区块链自治规则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框架“区块链自治规则”是指建立在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系统的运行方式和策略安排等规则,为了叙述方便,简称为此。 区块链自治规则是由计算机代码实现,由区块链协议保障其自动运行,根据既定条件自动触发实现。 (二)国家法律 “国家法律”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的管辖范围内(特殊情况下也隐含特定地区,如香港特别行政区、https://blog.csdn.net/shangsongwww/article/details/90053244
7.人格权的宪法本质及其民法表达宪法研究(1)通过权利能力制度提供个人自我实现的起点。权利能力的概念是由实定法所界定的法律人格的适格条件。[78]民法典赋予每个人权利能力,再由“权利能力”派生具体权利及其界限[79],从而设定个人自我实现的法律起点。 (2)通过私法自治保障个人自我实现。私法自治之意义在于法律给个人提供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手段,并以此实现个http://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5560
8.彭中礼:法律学说的概念及其司法地位流变原标题:彭中礼:法律学说的概念 及其司法地位流变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彭中礼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论法律学说的司法运用》一文中指出,所谓“法律学说”,是指法学家在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创造的具有历史规定性和现实规范性的关于法律运行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科学思想体系。法律学说基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实践逻辑https://m.yunnan.cn/system/2020/08/20/030899233.shtml
9.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1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制裁的内涵和分类 【考点分析】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C.自治组织D.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D 【考点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封建法典编篡体例的流变。李悝制定的《法经》六篇是中国封建社会立http://www.yuloo.com/news/219779.shtml
10.法律评注的历史流变方法与范式大咖说法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展现了整个法律评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法国视角为主,介绍了其主要方法和范式。我国法学目前正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民法典启动后也开启了法律评注这一法学研究的重要篇章。了解法律评注的历史流变及方法范式将为我国未来的法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以形成合适自身的法律评注文化。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6-23/content-143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