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媒体矩阵已经成为律所的标配。但一说到“怎么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写什么”、“该怎么写”。
前一段,有一家律所邀请我为律师做新媒体讲座,品牌负责人特意说,很多律师不太懂新媒体,您别讲得太高端,就讲讲新媒体的稿子怎么写、视频怎么拍这些浅点的就行啦。
其实不是这样的。拿办案子做比喻就是:想办好一件刑事案件,不是你把刑法分则的罪名规定全背下来就能办好的,而是理解了总则更重要,法律思维更重要。
品牌定位、目标人群、精准传播这些概念,就是法律新媒体运营里的一项重要的“总则”内容。
无论是做律所品牌传播,还是律师个人做品牌传播,做传播之前,需要有基础的品牌规划和品牌建设。这是个大前提。
品牌建设当中,确定目标客户群、设计品牌定位,确立品牌调性,这些至关重要。这些清楚了,品牌传播“给谁看”的问题,就清楚了。
律所、律师品牌传播,传播的目标人群可以分为C端用户、B端用户(目标人群是企业法务等企业人员)、法律同行(目标人群是律师同行、法学教授、政法机关人员和其他法律人)和G端人群(律协、司法系统领导等)。
传播目标人群的不同,决定了内容上的不同。
如果是综合所,传播对象主要是C端客户,那传播是相对最容易做的,民商事、刑事、行政、执行各个法律领域的选题都可以做。
传播目的,是让老百姓认为律师很专业、很有责任心、律所综合实力很强等等,让他们在选择律师的权衡中产生内心倾向。
如果是知产所等主要服务企业客户的律所,传播对象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的法务人员,那么,能体现真正专业度的深度内容,能体现律所成绩、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内容,则是需要传播的主要内容。
toB的内容,必须更要优质,而且必须是持续性的优质。B端用户的决策复杂,链条长,这决定了B端用户不可能像C端老百姓那么容易打动,但他们也是可以通过传播去影响的,只是对他们的传播需要更加专业,更加持续。
一些主要面对B端客户的大企业,公关部门会每周都去传播“念经稿”。所谓“念经稿”,就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同类内容输出,让目标用户不断持续地接受到关于这家企业的正面信息,最终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经验,复制在律所也同样适用。
如果传播对象是法律同行,那么传播目的应该设定为让同行认识到你的专业度和综合实力。
清楚了品牌传播“给谁看”,下面才谈得上去策划什么、输出什么内容、做这些内容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等等。
否则,你从根儿上就是乱的,后面的一切战术都是“打哪儿指哪儿”,而不是“指哪儿打哪儿”。
从这个角度讲,一篇稿子、一个视频,无法孤立地去判断好与不好。只有内容和你的品牌定位搭与不搭。
抖音上,一度有一些律师陷入为了做流量而做流量的怪圈之中。曾经有的女律师穿着暴露搔首弄姿,专门在抖音里说一些关于性侵、嫖娼、小三之类的话题,一开始流量超高,但后来被平台发现问题,做了限流。
其实就算平台不限流,这种抖音内容对律师个人品牌也是一种伤害啊,不可能有人看了这样的视频,会找这样的女律师打官司。
有人说我就是单纯为了流量怎么了,成了大V律师,我可以去带货。我个人认为,一位律师成了法律大V之后,如果只能去靠卖日用品这些去实现价值,而不是靠优质案源实现价值,这不能算是律师品牌传播的成功。
律师,是为法律服务而生的。如果做法律新媒体传播最后做成了薇娅李佳琦,那你家里放着的那张律师执业证还有什么意义?
即便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你还是不一定能一下子就抓住潜在客户的心。所以,传播结束后的数据统计、总结分析也非常重要,要不断根据传播的目标人群的反馈,做出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媒介等各方面的修正,让内容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里,影响他们的决策。
一篇稿子、一个视频的内容,无法孤立地去判断好与不好,一篇稿子、一个视频的流量也是一样。都2022年了,一定要理解:流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一些律所公号、律师公号,流量看似不高才一千上下,但全部是精准流量,几乎100%都在触达目标人群,并在目标人群中形成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这就叫“好”,而不是不懂行的人眼里的“不咋地”。当然,做这些号的人不会和你这个同行讲这么多,你爱咋想咋想,人家用自己的方式闷声赚到就好,管你呢。
这种只要流量不考虑传播有效性的做法,到头来,只能是钱花了,啥也没落着。
作者:付中
200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某检察院公诉部门工作数年,在法制晚报工作十余年,历任记者、主编等职务,长期研究律所品宣传播和法律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