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丨福建省“蒲公英”法治品牌的系统化创新与实践

福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提出要“坚持法德并行”。习近平同志在从政历程中,对法治的尊崇和践行一以贯之,始终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福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省委省政府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法治理念和重大法治实践,聚焦普法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新时代普法工作机制改革,全国首创“蒲公英”法治品牌和志愿者联盟,突破“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机制,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深入践行法治与德治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普法与依法治理新路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已成为打造法治福建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东南沿海法治高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推进新时代普法机制改革——“蒲公英”法治品牌的系统化创新做法

福建省司法厅党委高度重视普法领域改革,锚定服务大局保障民生发展,打造全国率先、全省覆盖的“蒲公英”法治品牌,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蒲公英”法治品牌和志愿者联盟建设,该项目获评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全国政法智慧化建设创新案例、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自2021年12月4日成立至今,已发展普法志愿者14.3万多名,开展服务活动1.98万余场次,服务对象超6000万人次。通过创品牌、建队伍、搭平台等举措,切实转变普法方式,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新型普法格局,省域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为推进社会文明、法治文明新形态提供福建普法经验样本。

(一)破解普法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

作为全国首创的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公益联盟,福建省“蒲公英”法治品牌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普法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突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1.破解普法力量不足,探索解决法治人才少的问题。全省专业普法干部只有320多人,法律法规规章近3万部,福建人口4000多万人,亟须解决法律法条多与普法人员少的矛盾,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开展普法。

3.破解普法标准不一,探索解决普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政府要树立形象,法治需要树立品牌,加强群众的信任与共识。当前,全国各地法治品牌较少,品牌化聚力效应不足,融媒体、自媒体各自为政,普法工作常见于“摆摊设点”或“一阵风”,群众不知道今天是“谁”来普法了,没有普法统一标识、平台和规范标准,亟待构建品牌化普法和系统性普法,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4.破解普法不够精准,探索解决普法科技赋能不足的问题。中心工作在哪里,普法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针对普法要紧跟大局、紧贴民生实际,福建省率先建设“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和“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务平台。两大平台实现对政府内部实时部署“谁执法谁普法”工作任务,提升部门普法质效;对社会外部充分发挥社会志愿组织和普法志愿者的普法能动性,让“人人参与普法建设,全民共享法治成果”,实现“七五”普法责任制到“八五”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工作机制的转变。

(二)“蒲公英”法治品牌的系统化创新做法

1.推动各自为政向品牌效应转化。首创“蒲公英”法治品牌,推动各自为政向品牌效应转化。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化新时代普法机制改革,2020年6月,福建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以“法治蒲公英至善暖民心”的品牌定位,创建“蒲公英”党支部、普法工作室,设计统一普法标识,统一志愿者章程和服装,原创开发系列品牌法治产品,开展品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社区、村庄、学校等基层开展普法志愿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群众加入“蒲公英”志愿者联盟,推动党建引领与普法业务深度融合,从7名支部党员发展到14.3万名普法志愿者,依靠和集结群众的力量,努力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原创党支部普法故事短视频《我是一朵蒲公英》获评第一届“新时代全国机关基层党建新成就”百优作品奖,入选“第十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获奖作品。

2.推动政府主导向群众共创延伸。首创“蒲公英”志愿者联盟,推动政府主导向群众共创延伸。福建省委省政府将打造“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作为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重点项目,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2021年国家宪法日当天,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正式成立,多位省领导出席成立仪式,奥运冠军李发彬等为联盟普法代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省司法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蒲公英”志愿普法服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动员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队建形式扎实开展志愿普法工作,打造优质法治品牌,建立专业化队伍,推动全民参与,助力法治强省建设。

“蒲公英”法治品牌标识和“蒲小法”动漫形象(作者供图)

3.推动被动普法向主动服务转变。首创“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务平台,推动被动普法向主动服务转变。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有关规定,运用网络公益平台科技赋能法治人才培养,实现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服务等工作。公益服务平台为志愿者发放电子证书、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评估服务绩效、兑换积分奖励,同时提供分类学习培训课程和普法视频资源,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提升普法志愿者的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各级志愿普法队伍在公益平台发布志愿普法活动,实时招募志愿者参与法治实践,大数据实时分析志愿活动动态。强化普法供给侧改革,设立AI智能咨询模块,公众可以在平台留言咨询、表达服务需求,平台精准掌握群众法律需求,让“蒲公英”志愿者提供“点单式”普法服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和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4.推动单一形式向多元拓展转变。首创“蒲公英”文化融合模式,推动单一形式向多元拓展转变。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蒲公英”普法全过程各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培育开展“蒲公英+”普法模式,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培育“‘蒲公英’普法+德治”模式。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家风家训等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融入基层普法治理、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融合促进。

(2)培育“‘蒲公英’普法+文化”模式。建设“蒲公英”品牌法治文化街区、公园,因地制宜将志愿普法文化元素融入福建省宪法宣传教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原创和推广“蒲公英”系列法治文化产品,创作联盟歌曲《阳光下的蒲公英》,推出普法动漫形象“蒲小法”,制作播出《守护少年的你》等120余部普法短视频,让群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感受法治力量。

(3)培育“‘蒲公英’普法+关爱”模式。聚焦未成年人和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结合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辅助方法,推动“蒲公英”普法与监狱“红苹果”公益、戒毒绿色守护、法援惠民生活动等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帮扶、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4)培育“‘蒲公英’+全媒体”传播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颁布4周年纪念日,福建省司法厅联合省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全国首个全媒体普法专题栏目——《“蒲公英”在普法》,运用电视、海博TV、今日头条、抖音、微博、B站、快手等平台,实现“蒲公英”志愿者每日向广大群众以案释法,展现福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良好形象。

(5)培育“‘蒲公英’普法+驿站”模式。实体化推进“蒲公英”志愿者参与普法实践活动,全省各地试点设立西湖(左海)“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务驿站、“蒲公英”益企法治工作室、“蒲公英”普法服务基地等130余个,组织骨干“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一方面方便往来群众提高法律知晓度和法治参与度;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让政府机关及时获取群众需求,提供更加便利、精准的法治服务。

二、构建法德共治的普法模式——“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的成效亮点

(一)播撒法治种子,以普法“标准化”服务大局发展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蒲公英”普法以品牌化、系统化、标准化创造性开展“蒲公英七进”“蒲公英在八闽”等大型普法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普及到人民群众中。

1.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4年,福建省组织全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以普法展台、宣传手册、法治产品、志愿者队伍一体“标准化”服务,开展“服务民营企业·蒲公英在普法”专项普法行动,联合15家“谁执法谁普法”重点成员单位开展23场省级主场活动,举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研讨会、“企业合规”法治体检,推出惠企暖企“服务包”,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1360万人次,学习强国总网、司法部、中国普法公众号刊登推广福建做法。如福建省工信厅开展中小企业普法服务月活动,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惠企政策进百园入万企”,向16.3万家企业“点对点”开展普法惠企服务,将法律服务从“窗口”送进企业职工“心口”。

(二)创新普法模式,以优质“常态化”服务保障基层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蒲公英”普法服务质量,直面民生、解决民忧,提升基层群众法治“信仰”和获得感。

1.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入乡村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集中普法活动,每年结合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省、市、县、乡、村五级“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活动,福建省司法厅共捐赠150万元资金和价值40万元的普法书籍。统筹组织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利用暑期实践期间,踊跃投身于乡村法律志愿服务。2023年以来,18支“大学生蒲公英”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50余场“送法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提供精准咨询等服务,助力打通乡村法律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2.深入社区常态化普法。组织全省“蒲公英”志愿者,联动21家省直部门、联合各行各业开展“服务大局服务民生——蒲公英在普法”公益普法活动,运用“蒲公英”法治文艺队演出等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普法,该做法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3.服务县域治理方式创新。开展全省“蒲公英”普法创新案例评选大赛,福建省司法厅指导赋能各地“蒲公英”联盟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普法实效。例如,三明市宁化县创新打造“巾帼蒲公英”普法队伍,发挥妇女独特优势,推出“普法三式”(枕边普法、妈妈普法、闺蜜普法),获评全省第三届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十大最美组织”。尤溪县试点建立“蒲公英+朱子家训”,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县域法德共治方式,获评2022年“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服务项目”。上杭县发挥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优势,在古田会议旧址附近建设“蒲公英”公益普法驿站,发挥6000多名“红土地蒲公英”作用,向全国各地来客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取得良好实效。

(三)推进普治并举,以对外“传播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1.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普查登记186个福建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评选出第一批9个省级红色法治文化遗存阵地,发挥“蒲公英”志愿者骨干讲解员的作用,开展红色法治文化遗存阵地网络巡展活动,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举办“大兴调查研究走进模范才溪”暨“蒲公英进农村”示范活动,发放20万份普法问卷,分析了解乡村群众普法需求。

2.积极开展涉外普法工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涉外普法工作,加强海丝中央法务区对外法治宣传作用,设立法务区“蒲公英”普法工作室和对外宣传窗口,指导福建港口集团等单位建立“涉外蒲公英”志愿者队伍,依托“丝路海运”317家联盟企业,建设法务专区网络,组织志愿者宣传涉外新兴领域法律法规。厦门市思明区在最大的外籍人士社区,成立“双语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开展“洋妈妈普法”“老外普法”志愿活动,开辟完善双语普法图书角、举办沙龙活动,充分运用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公益普法,积极对来华、在华外国人开展法治宣传,打造“普法无国界”行动。

2024年5月18日,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作者供图)

三、推进法治文明新形态——“蒲公英”普法模式助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系统化打造高标识度的全国性法治品牌。立足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打造深入民心的法治品牌,从“蒲公英”品牌标识、制度建设、标准化模式、科技平台、文化阵地、原创产品、队伍培育等七大方面,系统化创新打造全国性优质普法“靓品牌”,着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三是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深入践行“法治+德治”的普法治理模式。深入传播品牌“法治蒲公英至善暖民心”文化理念,创新运用“蒲公英+”模式,运用法治文化阵地、产品、文艺精品,使之成为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提升地域社会治理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多元需求,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是始终坚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以科技赋能志愿普法事业,推动法治文明新形态。普法工作无穷的力量蕴含在群众之中,福建省坚持以科技赋能建设公益普法平台,推进志愿普法依法积分,加强社会资金等服务保障,在普法宣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动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精神,共同践行“法德共治”社会文明新形态,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微微星火,汇聚力量。福建省培育具有高辨识度的普法工作优质品牌,着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使之成为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提升地方竞争软实力、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法治+德治”品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深入培育法治人才,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助力法治社会建设。每一朵“蒲公英”都在努力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共同推进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为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福建“法治样本”。

作者:林晓霞,福建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THE END
1.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创新普法模式多元多样法治庭长法律以案释普法工作是法治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一环,公民知法、懂法和守法是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路径。法律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众生,更应当以各种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在全媒体格局下,普法工作方式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持续进行创新,一次有效的普法工作远比多次的机械式普法更为深刻和实在。三位一线法律工作者也在各自的工作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6QVHU0514R9M0.html
2.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成为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社会,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制教育作为培养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和方式日益丰富。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非传统教学方法,其独特性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案例,从而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https://www.3svb9bc3.cn/ke-pu-dong-tai/328656.html
3.养成守法习惯,大学生的法治之基6. 积极参与法治教育 作为大学生,可以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来,帮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可以组织法治知识宣讲活动,或者参与志愿者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为社会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的来说,守法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和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方法,大学生可以在法治意识上不断提升,成为社会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434974015544042&wfr=spider&for=pc
4.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10篇(全文)1.3 突出法治实践,实现普法教育的服务化。普法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仅仅靠说教、灌输来培育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不够的,要让职工从法治活动体验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法制宣传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一次良好的法治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且效果远远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x2fz050.html
5.在基层普法实践中淬炼青春之光2023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聚焦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和全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实践定位,以高质量法治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聚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天街·习法驿”建设,拓展壮大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的法治温暖和力量。https://www.scfzbs.com/zs/202310/58998659.html
6.青春法治路,普法先行步:激发青少年参与普法实践活动的热情普法实践活动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才能真正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让普法教育成果落到实处。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待能为普法实践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发展。 https://www.jianshu.com/p/b9ebeb2dd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