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知名法治品牌巡礼这束“法治阳光”不一般

“法治阳光”名字寓意深远,它代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致力于将法治的理念和知识如同阳光般洒向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涉藏地区。为推进阿坝州法治教育工作,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2017年,阿坝州司法局组建了法治宣传工作室,“法治阳光”汉藏“双语”普法栏目于当年7月同步推出。该品牌从涉藏地区实际出发,结合群众身边发生的案例,辅以“双语”形式传播,受到群众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普法效果。

“观众朋友们好,这里是‘法治阳光’栏目,我是主持人贡波甲,今天我们推出的视频主题为‘黄河湿地保护’……”伴随着贡波甲清晰的藏语播报,新一期“法治阳光”进入阿坝州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视线。自2017年该栏目创办以来,一直秉承着“积极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理解到法律是公正公平的守护者,每个公民都有能力也有权利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初衷,在七年的发展历程中,“法治阳光”用藏语播报+汉语字幕的形式,通过对法律法规的解析,对身边案例的解惑,以及对农牧民群众的普法,最终达到了消除法律知识盲区,增强群众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为建设更加公正、文明、法治的阿坝贡献力量。

“法治阳光”栏目出外景

01

七年前,撒下普法的新种子

10月8日,阿坝州司法局“法治阳光”普法栏目推出一期名为“思想的碰撞”的微视频。不到3分钟的视频中,一名老师和一名父亲因为“孩子一定要上学吗”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沟通甚至是争执。最终,看见老师远去的背影,父亲下定决心让孩子回到校园,继续求学路。今年以来,阿坝州启动了义务教育法专项宣传,引导更多的“草原父母”明白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阿坝州司法局通过“法治阳光”普法栏目陆续推出多个普法微视频、微电影,并通过汉藏“双语”的形式,将普法宣传送到家长和孩子的身边。

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构建新媒体普法新格局,这是阿坝州司法局打造普法品牌“法治阳光”的立意和初衷。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阿坝州顺应潮流,根据群众更易于接受“碎片化”信息,更喜欢短平快播放形式的实际,2017年,阿坝州司法局投资近百万元在全省涉藏地区率先建成汉藏“双语”法治宣传工作室,开辟“法治阳光”栏目,以此平台作为涉藏地区普法有效突破口,推动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万事开头难,启动阶段的“法治阳光”也遭遇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难:确定栏目的受众群体、栏目经费的筹措、栏目素材的挖掘、栏目的展现形式等等。对阿坝普法新局面拓展的强烈愿望,使得阿坝司法行政人在经历了各种困难后,最终于2017年将“法治阳光”栏目推出。

该栏目立足州情,针对涉藏地区社会治理关键,紧紧抓住寺庙僧尼和边远农牧民这个普法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以“双语”微视频为主,教育引导广大僧尼守法持戒,带动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同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立足此平台,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与30个执法部门联合制作、推送节目。除法治微视频外,还推出法治访谈、法治讲座、法治微电影等“双语”节目。

深层挖掘素材。积极收集阿坝州典型案例、民间谚语等,融入法治元素,作为栏目素材。如:收集13人盗挖高寒沼泽湿地泥炭后高价销售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制作《盗挖泥炭破坏高原生态屏障13人被追刑责》专题栏目,起到较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走进群众,贴近生活。“法治阳光”推出后,观看栏目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从一排排文字、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中,找到了走出困境的道路,他们爱上了这个专属于阿坝的“普法种子”。

“法治阳光”栏目在室内拍摄

02

七年里,壮大普法的新成果

穿着红马甲,手持话筒,带着精神又温暖的笑意,“法治阳光”栏目主持人贡波甲又开始了他录制节目的一天。随着镜头的缓缓移动,配合着贡波甲播放的语音,让观众很快进入到视频主题中去,最终通过观看视频,获取有效的普法信息。这样的宣传效果跟阿坝州司法局对该栏目始终坚持的“三个精准”分不开。

内容精准。栏目内容紧扣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群众关心什么内容,栏目就体现什么内容。针对赌博、盗伐林木、偷牛盗马、破坏草原等牧区常见问题,立足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聘请农牧民群众为演员,再现生活场景、故事情节,引入法律评析,极大增强了可看性和感染力。

在广大的牧区县,受传统婚俗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妈妈”,她们是非婚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生活贫困。她们是一群特殊困难妇女群体。为让全社会知晓“单亲母亲”们的处境,“法治阳光”栏目针对性制作专题法治宣传教育片《为草原“卓玛”擎起一片蓝天》,在牧区县产生广泛共鸣,让更多的“单亲母亲”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诉诸法律。

03

七年“后”,拓展普法的新维度

“法治阳光”有了人财物方面的保障,再加上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效应。阿坝州司法局将目光转向了如何让“法治阳光”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栏目的普法维度如何拓展上。

据了解,此类普法宣讲今年共开展370场次,受教育学生及家长3.6万人次。制作《心有繁星沐光而行》《多吉的日记》《一个都不能少》《“控辍保学”民间弹唱之声》等视频节目,起到入脑入心的普法效果。阿坝州司法局在红原县举办“控辍保学”乡村基层法治宣讲骨干培训班,实现以点带面的宣讲效果。

同时,更注重加强以案释法和新媒体普法,重点加强对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方式和渠道的引导,突出对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宣传,在普法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中,提升宣讲实效。理县米亚罗镇组建“拉斯巴”基层法治服务队,秉承“有事来找我”宗旨,解决群众诉求1147件,群众满意率达100%,向群众宣传法律政策5000余次。

下一步,阿坝州司法局将以“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为契机,除建立工作室、开辟“双语”栏目外,还致力于“两微一端”、普法网络、藏文语音手机报等各类新媒体在普法中的运用,逐步构建起以“双语”法治宣传工作室为统领的新媒体矩阵,实现“指尖上的微普法”。

THE END
1.围绕“一地一品”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南安品牌”法治宣传开展“强基促稳”三年行动以来,南安市以官桥镇“一村一品”的创建模式为试点,积极推进建设具有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打造“一地一品”法治文化阵地“南安品牌”,筑牢基层法治化建设基础。 一是四级共同发力,形成推动阵地建设合力。市镇村三级积极响应泉州市“强基促稳”三年行动的动员令,紧紧围http://sft.fujian.gov.cn/fjfw/qzs/fzxc/201907/t20190731_4955905.htm